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11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二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卷三十二

请回答:
以上材料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了哪些政策?其在经济方面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你有西行的设想?”
回答:“19岁那年,葡国航海家达·伽马完成首航印度壮举,他带回许多珠宝香料和布匹,一本万利,成了巨富。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我下定决心要超越达·伽马,好望角风浪太大,我要另辟到达东方的安全航道。”
材料二  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要得到什么,达·伽马回答说:“基督教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获取金子而来,而不是来当农民种地的。”

——约翰·马凯等《世界诸国史》

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判断文中的“我”是指哪位航海家。他与其他航海家“背道而行”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单选题(共33题)

4.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5.
汉元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成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派东郭成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
A.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B.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
C.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
D.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
6.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B.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C.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D.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7.
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牵引力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下列生产工具符合题干描述的是
A.耦犁
B.大镰
C.曲辕犁
D.筒车
8.
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地主田庄
9.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10.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11.
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13.
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14.
14-18世纪,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双季看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水稻亩产量大增,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得到广泛种植。上述经济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B.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D.私营手工业占居主导地位
15.
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
16.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17.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材料中涉及的工具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耧车
18.
古代兵书《六韬》记载了中原地区骑兵作战和铁制兵器广泛应用的史实,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该书的竹简残篇。隋朝以来正统书录大都认为该书乃姜太公所撰,而今人考证其为后世假托之作。其主要依据是
A.墓葬年代
B.兵书内容
C.书写材料
D.官方著述
19.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
D.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0.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21.
《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记载:(宋朝铸钱)有模沙、冶金等八作(车间),负责采矿、冶铜等;另专设刀错、水蓋等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这说明宋朝时期
A.民间手工业的规模较庞大
B.工匠之间技术交流保守封闭
C.官营手工业没有严格的管理
D.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逐渐衰落
22.
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这反映扬州
A.成为国际大都会
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
23.
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在为他的儿子准备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时候,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币
B.黄金
C.银两
D.贝壳
24.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些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是
A.专卖政策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
25.
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26.
为纪念荷兰辉煌的航海历史和传统,自1975年开始,阿姆斯特丹每五年举行一次航海节。网友评论“荷兰人总是拿逝去的辉煌年代说事儿”。“逝去的辉煌”是指荷兰
A.16世纪开辟至好望角航线
B.19世纪成为“世界工厂”
C.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27.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28.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表现有
①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遍世界
②世界市场形成,贸易遍布全世界
③病毒的传播使美洲面临灭顶之灾
④新物种引进为明清经济带来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
下面是某位学生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制作的表格,其内容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道:“早在数千年的时候,当时如果想要把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我们人类和动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把摄入体内的能量转换成肌肉的运动。……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工业革命哪一发明为我们解决能源转换问题
A.电磁感应现象
B.生物进化论
C.珍妮纺纱机
D.改良蒸汽机
31.
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世界各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暴跌
32.
英国与荷兰进行殖民扩张的相同点包括
①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②建立殖民据点
③强占殖民地
④进行殖民掠夺
⑤探索新的航路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3.
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
B.思想文化的进步
C.市场需求的带动
D.政府措施的激励
34.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35.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些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领地
B.新的独立国家
C.新兴工业城市
D.新的民族诞生
36.
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的。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蒲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3.选择题(共1题)

37.在化学式 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