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2.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
B.耗费大 |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
3.
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最完整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4.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5.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
6.
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
7.
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
8.
《清文献通考》卷三十三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可以充分说明
A.明末的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
C.清朝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
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