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
海上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与外界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中,五条为陆路,只有两条为海路。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政权割据与战火连绵使陆上的交通受到阻塞,而且,全国经济中心向南迁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与海上丝调之路在影响方面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与外界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中,五条为陆路,只有两条为海路。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政权割据与战火连绵使陆上的交通受到阻塞,而且,全国经济中心向南迁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燃料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明。——摘编自计翔翔《地理大发现探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区别,并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与海上丝调之路在影响方面的本质区别。
3.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 (共32题)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
5.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
6.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
7.
“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 D.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
8.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 农业措施 |
西周 | 休耕制 |
秦汉 |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
唐宋 | 禁捕青蛙 |
明清 | “桑基鱼塘”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B.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
C.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 D.政府直接控制了农业生产 |
9.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古代手工业这种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 | B.古代手工业没有面向市场导致 |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 D.力求保证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
10.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11.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
D.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12.
(题文)(2018年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试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
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
C.有利于泰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
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
14.
唐朝官府纺织业以窦世伦画的《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作为样本,地方专供的织锦户也必须严格遵照官样,并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销售。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以下正确的是
A.唐朝重视官府纺织业的行业生产标准 |
B.唐朝纺织业只为官府生产地位较特殊 |
C.纺织业在唐朝的财政中起决定性作用 |
D.唐朝政府明确限制私人纺织业的发展 |
15.
历史学家周宝珠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街市 | B.瓦肆 |
C.夜市 | D.草市 |
17.
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4449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8673斤。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
A.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 |
B.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
C.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 |
D.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 |
18.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19.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20.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这说明古代闽商
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 |
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 |
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 |
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 |
21.
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
22.
(2018年江西新余高三模拟考试)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
B.加剧全国人地不盾尖锐程度 |
C.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
D.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
23.
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徽商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 B.徽商大多追求虚荣 |
C.徽商弃商从政较多 | D.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
24.
“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 |
C.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
D.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 |
25.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
A.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 B.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
C.保障了对外贸易出超地位 | D.推动了民向正当贸易的发展 |
26.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27.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28.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变动 |
C.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 D.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
29.
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伙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在热带的土地上,花生和树薯生长茂盛,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B.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话 |
C.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 D.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
30.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明
A.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 |
B.荷兰以商业为主,英国海外贸易规模大 |
C.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 |
D.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以贸易获利 |
31.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胆敢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
A.遭到了议会下院的否决 |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
32.
从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到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
A.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 B.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
C.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 D.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
33.
(题文)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
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
34.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