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71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
新建城镇
1979
18495
18.96
216
2361
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的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3.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开放战略提出,2000多年前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再次受到大众关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唐代时,在这条线路上行走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商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物品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4.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这种现象
A.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B.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5.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6.
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
B.清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设厂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风顺水
D.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8.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9.
西汉官员在谈到盐铁官营时指出:“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排挤)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这表明盐铁官营
A.使政府获得经济与政治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以解决军费问题为主要目的
10.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11.
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A.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12.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13.
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14.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15.
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层面,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A.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B.与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存在着业务合作关系
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
D.受外资企业的压迫同时又对其具有严重依赖性
16.
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清政府强烈抵制鸦片进口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17.
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18.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土地出租与雇工经营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19.
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20.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