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69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以为亟定其制,而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摘自《晋书傅玄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经对房玄龄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到唐玄宗时已经说出“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到唐僖宗时情况更有了很大变化,如长安商人王酒胡就曾受唐僖宗邀请赴宴。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三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之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在古代中国长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骨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续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上海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于1985年和1991年与德国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两个企业通过合资,引进外国的新技术、新材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模式,努力实现零部件国产化,走出了中国轿车的发展之路,把中国轿车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两个企业被称为“最受赞誉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合资企业谈谈自己的观点。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①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②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的因素。

2.单选题(共25题)

4.
发展中国家共建立了20多个原料出口国组织,参加国80多个,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合理的价格。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制成品出口利益,要求发达国家采取措施有步骤地降低关税税率。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C.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抵制作用
D.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5.
研读下表,表中英国进口原棉的变化情况说明,当时英国
1695—1804年间英国进口原棉的净额单位:百万磅(前后交错的十年平均数)
1695—1704
1.14
1730—1739
1.72
1765—1774
4.03
1700—1709
1.15
1735—1744
1.79
1770—1779
4.80
1705—1714
1.00
1740—1749
2.06
1775—1784
7.36
1710—1719
1.35
1745—1754
2.83
1780—1798
15.51
1715—1724
1.68
1750—1759
2.81
1785—1794
24.45
1720—1729
1.55
1755—1764
2.57
1790—1799
28.64
1725—1734
1.44
1760—1769
2.53
1795—1804
42.92
 
A.这一时期对原棉的需求量总体不大
B.进口原棉的增加说明其内驱力不足
C.18世纪成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国家
D.工业革命开始后棉纺织业发展较快
6.
十月革命后,俄国苏维埃政权从城市里派出了大批的工人“征粮队”,他们身上不仅带着粮袋,还带有枪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余粮收集制的实施
B.向农民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D.强制征粮支援一战前线
7.
1927年底到1928年春,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反映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在我国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即粮食收购问题上,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1次严重进攻。"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B.富农是粮食收购危机的始作俑者
C.斯大林对当时形势评判完全正确
D.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8.
有人说,苏联和东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预言推行计划经济,结果失败了,幸亏中国成功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得以避免失败的命运。这—观点意在说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B.苏联模式与其国情不相符
C.中国吸取了苏联建设教训
D.经济社会建设应依据国情
9.
研读下表,导致表中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按五年计划计算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
年份
工业总产量
农业总产量
国民收入
基本投资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66—1970
8.5
3.9
7.2
7.3
6.8
1971—1975
7.4
2.5
5.1
6.7
4.5
1976—1980
4.4
1.7
3.8
3.7
3.3
1981—1985
3.7
1.1
3.1
3.7
3.1
 
A.未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
B.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
C.固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D.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
10.
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当年竞选时,因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限制工会权利,从而成功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成功当选表明
A.女性议员更易受到选民的拥戴
B.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C.英国深受“滞胀”问题的困扰
D.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11.
1971年尼克松总统在经济报告中说,“我不想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管制工资和物价,因为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多的麻烦的新问题,我也不想借口管制工资和物价来装饰门面。”这说明尼克松
A.放弃了凯恩斯主义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12.
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00年,由菲律宾黑客发明的“爱虫”电脑病毒,仅仅3天时间就传染到整个世界的电脑系统。导致现代电脑病毒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B.电脑病毒的超强传染性
C.科技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D.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力
13.
2018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21日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贸组织
A.消除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
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4.
下图为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中各类经济成分占总产值比重变化的情况。该图内容反映出,我国
A.国有经济呈现迅速衰退趋势
B.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尚未改变
C.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D.加入世贸组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5.
明末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明朝徽商将一官僚家女子“认做点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还写了一些商人家庭的成员进入到官僚队伍之中。该小说内容反映出当时
A.商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B.从事商业需要寻求权势保障
C.官商勾结恶化了社会空气
D.官商间的政治诉求趋于统一
16.
江南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美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陆续从香港、宁波、广州等地外商企业中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江南制造总局
A.长期被外商企业所控制利用
B.产生了近代最早的无产阶级
C.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管理制度
D.重视引进专业技术实才
17.
在1815至1835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把在印度生产的棉布运到中国广州试销,却经常赔本,而且销售量也很小。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应是
A.印度是英国完全的殖民地
B.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清朝对进口商品课以重税
D.中国传统经济的顽强抵制
18.
《申报》在1882年报道“锡山近况”时写道:“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这反映出当时的锡山
A.蚕茧业的商品化程度在加深
B.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C.手工业仍保持着强劲竞争力
D.已是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19.
据学者推算,中国民族棉纱业在不同年份的获利情况不同,以每包16支棉纱为例,1914年一般可获利白银14两,1917—1921年最少可获利15.33两,最多50.55两。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技术设备改进的决定作用
B.国际环境改善的重要影响
C.北洋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效果
D.国内市场扩大的拉动作用
20.
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探设礼堂以助其完婚。新娘日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这反映出
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
B.婚俗状况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
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
21.
1934年6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但是中国的银行公会明确表示反对。其反对的理由应该是,美国的法案
A.冲击了中国正在进行的法币改革
B.不利于中国的银行开拓国际市场
C.将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和银根吃紧
D.将会给中国带来剧烈的政治动荡
22.
当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又深刻地感到,还需实现农村的第二次变革,才能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状态,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二次变革”指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
D.联产承包制
23.
有学者指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有些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这篇讲话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完全抛弃苏朕的发展模式
B.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24.
明朝中后期,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番薯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A.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B.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C.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
D.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
25.
战国时期,李悝为魏相时,曾颁布“尽地力”的教令;荀子认为“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庄子主张“深其耕而熟耰(you,古代一种平整土地的农具)之”。据此可知,他们都重视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耕作技术的推陈出新
D.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6.
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
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
27.
宋末,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准之”,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泉钱,复买物归售”。这说明
A.江南市镇上各类商品的交易规模大
B.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为主
C.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
D.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
28.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B.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D.已完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