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卢梭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2)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3)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
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康有为借助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研究》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据材料二说明其认识的局限性。(2)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3)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
2.单选题- (共29题)
3.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
4.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
5.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6.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7.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8.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9.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
10.
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
B.国民革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11.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
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
12.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13.
“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遂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所以,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纵然微小但有利于自己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为上述思想引进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魏源 |
B.康有为 |
C.严复 |
D.梁启超 |
14.
傅斯年评价某时期的思想时说:“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这时期”指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5.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6.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冲破了思想樊篱 |
B.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
C.深化了体制改革 |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
17.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该讲话的本质目的在于
A.指出“文革”时期盛行个人崇拜 |
B.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C.全面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
D.否认“两个凡是”的思想 |
18.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
B.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D.如何保持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 |
19.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宣传新三民主义 |
20.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主主义 |
21.
1998年,政论家马立诚、凌志军在其合著的《交锋》结束语中总结到: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思想束缚。
下列各项中的会议分别正确对应冲破这三个崇拜的是
下列各项中的会议分别正确对应冲破这三个崇拜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
C.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
22.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
A.提出三民主义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提出三大政策 |
D.领导护法运动 |
23.
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25.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B.“创立民国”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天下为公” |
26.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材料说明当时中共
A.受苏联模式影响颇大 |
B.党内存在不同派别的意见分歧 |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广泛传播 |
D.“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
27.
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思想的网页。如果在“***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X"处应该是


A.新三民主义 |
B.新民主主义理论 |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8.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该论点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双百”方针 |
B.抵制“左”倾错误 |
C.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
D.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
29.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1981年 | 2005年 |
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 | 67岁 | 73岁 |
学龄前儿童入学率 | 95% | 99% |
A.人们对政治和教育的重视 |
B.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建立 |
C.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完善 |
30.
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1”号卫星 |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
31.
一篇名为《“嫦娥二号”探月意义: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准备》的文章指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进步,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据此可知,“嫦娥二号”探月意义不包括
A.增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 |
B.有利于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
C.表明我国太空探索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
D.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
3.选择题- (共13题)
32.
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可以头顶棉被蹲在室内房屋的三角空间中
②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惊慌,尽量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
③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信号
④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