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59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单选题(共9题)

3.
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小农经济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是指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经济重心渐趋南移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4.
《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5.
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6.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7.
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下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8.
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9.
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10.
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11.
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确保制度延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