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官营国有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完善与发展,既有负责政令制定与计划下达、落实的部门,也有负责具体经营生产的部门,还有中央、东宫、内廷的其他一些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的诸多机构,均由政府官吏执掌。各级部门根据政令和计划,生产着军器兵仗、精美丝绸、皇室珍玩、金银器具、调味佐料等巨细无遗的各类产品,以满足皇室、政府的各种物质需求及统治需求。在劳动力使用上,除了奴役官府奴隶及刑徒、流徒外,主要通过徭役制、户籍制强行征集各地的工匠和丁夫(农夫),除无偿正役外,还时常强制加役。在原料来源上,主要依凭政权搜刮征敛,不支出任何货币或实物以做交换,民间私营手工业和农业的一些原料、半制成品甚至制成品也被无偿拿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 唐朝时期,官营国有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完善与发展,既有负责政令制定与计划下达、落实的部门,也有负责具体经营生产的部门,还有中央、东宫、内廷的其他一些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的诸多机构,均由政府官吏执掌。各级部门根据政令和计划,生产着军器兵仗、精美丝绸、皇室珍玩、金银器具、调味佐料等巨细无遗的各类产品,以满足皇室、政府的各种物质需求及统治需求。在劳动力使用上,除了奴役官府奴隶及刑徒、流徒外,主要通过徭役制、户籍制强行征集各地的工匠和丁夫(农夫),除无偿正役外,还时常强制加役。在原料来源上,主要依凭政权搜刮征敛,不支出任何货币或实物以做交换,民间私营手工业和农业的一些原料、半制成品甚至制成品也被无偿拿走。
——摘编自刘玉峰《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以所有权结构为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中,除了一部分采取政府与民间合办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外,大部分是由国家独资创办的公有企业。1895-1911年,中国人投资开设的资本在1万银元以上的厂矿约有500个,其中官办的45个,官督商办的3个,官商合办的31个,官办招商集股的6个,其他400余个均为商办。民国初年政府又创办了一批官办民用企业,据统计,1912-1927年由政府创办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就有35家。——据徐敦楷《民国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史》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各省加大了改革力度,建立了规范董事会,落实董事会职权,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推进。2018年完成了中核集团和中核建、武汉邮科院和电信科研院四家两对中央企业的重组。仅从中央企业看,压减法人数量12829户,压减的比例到了24.6%,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据全国两会国务院国资委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答记者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官营国有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晁错(西汉)《论贵粟疏》
材料三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清代陶煦说:“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商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4.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5.
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它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
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 |
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
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
6.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汉文帝时期“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主要反映了
A.汉代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D.重农抑商政策适时调整 |
7.
王莽改革时“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例如王莽依据周礼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结果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这说明
A.周礼已不再具有现实价值 |
B.王莽已具有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 |
C.地主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坏 |
D.生产关系调整应适应生产力水平 |
8.
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这说明
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
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 |
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 |
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
9.
顺治二年四月,福临谕户部:“近闻满洲市买民物,短少价值,强逼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顺治十七年六月,复下旨:“势豪、满洲大臣霸占行市,态行垄断”,“殊为可恶,著严察议奏”。据此可知,清代前期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整顿市场秩序促进通商 |
C.保护商人权益打击垄断 |
D.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 |
10.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 |
B.生产力的发展 |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
11.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12.
《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
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
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
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
13.
据记载,虽然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冶铁,但当时仍以人力(排)或畜力(马排)冶铁为主,甚至到唐代以后更是无其实用性记载。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方式导致了技术的失传 |
B.民间冶铁无力承担建造费用 |
C.水排应用对水力的需求较高 |
D.水排冶铁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
14.
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
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
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
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
15.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
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
16.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
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17.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
A.全面地论述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
B.辩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C.否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D.科学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
18.
有学者评论科技史时认为,某一时期“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面发明属于这一时期成果的有
①改良蒸汽机
②三轮汽车
③骡机
④电灯
①改良蒸汽机
②三轮汽车
③骡机
④电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9.
李鸿章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陈启源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张之洞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等被称为近代企业。它们被称为近代企业的理由主要是这些企业
A.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 |
B.代表世界领先的手工业技术 |
C.鸦片战争后立即产生 |
D.促成了外贸优势地位的形成 |
20.
下表为1875~1894年上海等三口洋(工业制成品)土货(土特产品)净进口货值(五年平均)的数据。该数据表明单位:千关两
年份 | 上海 | 汉口 | 广州 |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进口洋货 | 进口土货 | |
1875~1879 | 12660 | 7634 | 8653 | 4974 | 3886 | 5538 |
1880~1884 | 13667 | 7601 | 12440 | 6841 | 4178 | 8189 |
1885~1889 | 16727 | 6966 | 11549 | 5953 | 8140 | 8219 |
1890~1894 | 19480 | 8099 | 11341 | 5319 | 12519 | 13057 |
A.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
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C.自然经济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 |
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
21.
20世纪20年代末,银两、银圆、铜币和各式纸币在市场上并行流通。各省往来,几若异国。如:东北商人为了完成对上海商人的付款,需先用奉票购买日金送至大连,托朝鲜银行汇至日本,再从日本汇至上海,沪商将日元卖出兑换成上海通用的规元,才能完成。此现象
A.是由北洋军阀混战造成的 |
B.推动了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
C.反映了官僚资本聚敛财富 |
D.说明东三省己沦为殖民地 |
22.
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