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0年以后,西班牙人开辟了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新航路,将运至马尼拉的生丝、丝绸等中国商品以大帆船装载,直接输往墨西哥。随着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马尼拉的生丝价格迅速上涨。因此,东南沿海的中国商人纷纷移民马尼拉,聚居从商,形成著名的“生丝市场”。市场上的中国生丝绝大部分由大帆船运往美洲,所以马尼拉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与美洲之间远程贸易的中转站,而“马尼拉大帆船”也往往被视为装载中国货物的商船。然而,西班牙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弥补这种贸易逆差,他们不得不支付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因此,在持续两个世纪之中,形成独特的丝、银对流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美太平洋航线与16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1580年以后,西班牙人开辟了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新航路,将运至马尼拉的生丝、丝绸等中国商品以大帆船装载,直接输往墨西哥。随着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马尼拉的生丝价格迅速上涨。因此,东南沿海的中国商人纷纷移民马尼拉,聚居从商,形成著名的“生丝市场”。市场上的中国生丝绝大部分由大帆船运往美洲,所以马尼拉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与美洲之间远程贸易的中转站,而“马尼拉大帆船”也往往被视为装载中国货物的商船。然而,西班牙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弥补这种贸易逆差,他们不得不支付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因此,在持续两个世纪之中,形成独特的丝、银对流格局。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1852年美国培里舰队奉命前往日本要求开国,作为美国前往中国的太平洋航路上的中继站,以便将美国产业革命期间生产的棉制品输往中国。1854年日美签订《神奈川条约》,至此中日美三国被北太平洋航线稳定的串连在一起,中美交通更加便利。19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蒸汽机和锅炉的不断改进,蒸汽机船的动力不足问题得到解决,蒸汽机船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1867年美国成立太平洋邮船公司,经营加利福尼亚至上海、横滨航线。这是1887年以前横贯太平洋唯一的定期航线。19世纪末,美国将对外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太平洋和东亚,更加重视和需要广阔的中国市场,以利于美国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通过在太平洋的殖民扩张,美国开辟了到达中国的新航路,即美国西海岸——夏威夷——关岛——菲律宾——中国。——摘编自祖俊:《18—19世纪中美太平洋航线的发展》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美太平洋航线与16世纪“太平洋丝绸之路”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2.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
B.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
D.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
3.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共和党为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罗斯福只有450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全面维护了民众根本利益 |
B.未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 |
C.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
D.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
4.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各自凑钱的聚餐” |
B.“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
C.“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
D.“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
5.
《吕氏春秋》有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A.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 |
B.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
C.人们野蛮地对待家中牲畜 |
D.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
6.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A.改变了欧洲的贸易格局 |
B.证明地圆学说的准确性 |
C.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 |
D.促进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7.
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
B.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
C.打击地方豪强地主 |
D.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 |
8.
明初曾严禁民间商人出海贸易。1567年,明穆宗颁令,民间商船在领取官府颁发的“引票”后,可经福建海澄县月港出洋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这种变化反映出明朝
A.取消“海禁”政策 |
B.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
C.有条件的开放海禁 |
D.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 |
9.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
B.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10.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11.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12.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
B.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
D.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
13.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进行垄断经营 |
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
14.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15.
“近数十年来,新兴的工业,亦非少数,惜乎兴起之初,未有通盘计划,而任企业之家,人自为战,大多数偏于沿江沿海。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后,被破坏的,竞达70%。”材料表达的观点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
B.国家工业布局应考虑均衡性 |
C.沿江沿海不适宜发展工业 |
D.工业被战争破坏的非常严重 |
16.
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
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