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2暑期衔接复习卷: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502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11872~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厂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
(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2.4774
3792
江苏
149
1139
1288
14.2678
2588
安徽

386
386
2.468
1622
湖北
17
515
532
3.679
3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060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1954年***给爱姆发
解放牌汽车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四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推广包产到户的过程中仍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主要说明了什么?《通知》对推广这种形式的责任制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份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4.8
50.5
36.4
5.05
工业制成品
45.2
49.5
63.6
94.95
 
材料三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金额
比重(%)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5385.8
44.2
加工贸易
6176.5
50.7
其他贸易
617.8
5.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原因主要有哪些?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3)据材料三、四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2.单选题(共7题)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5.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大量的纪念邮票,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发展历程。下列一组邮票的主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7.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8.
出现下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A.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D.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9.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10.
如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题(共2题)

11.Mike could {#blank#}1{#/blank#} (pick) many oranges on the farm yesterday.
12.Mike could {#blank#}1{#/blank#} (pick) many oranges on the farm yesterda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