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6题)
1.
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
2.
乾隆年间“门牌”制度规定“每户由该地方官岁给门牌,书家长姓名、生业,附注丁男名数”,不再以“家”或“户”作为统计对象,而是以“人”作为统计对象。这一规定的推行
A.有利于当时赋税制度的实施 |
B.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
C.促进了行业间劳动力的流动 |
D.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3.
据史料记载: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尚方令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被汉和帝下令大力推广。这一记载反映了
A.实行盐铁专卖的必要性 |
B.发明造纸术的重大意义 |
C.汉朝冶炼铸造水平得到提高 |
D.官营手工业的积极作用 |
4.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
D.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
5.
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115公斤马蹄金等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反映出西汉


A.宗法制遭到破坏 |
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 |
C.官营手工业发达 |
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 |
6.
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苏州纺织业发达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7.
据《明史·食货志》描述,明朝初年,以江南苏、松、嘉、湖为中心的丝棉纺织业;以南京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为领先的造船业;分布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制盐业;福建、浙江、陕西、云南诸省的银矿业;江西、湖广、广东、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四川的冶铁业等都已具有规模,盛极一时。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手工业生产结构呈现出区域性 |
B.出现了新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
C.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D.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8.
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
9.
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
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 |
10.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
11.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
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
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
12.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A.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13.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14.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 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A.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 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15.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16.
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优良棉种的引人种植 |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
18.
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
19.
《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
20.
一首描述嘉陵江水磨作坊的宋诗写道:“激水为皑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虚无人。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朝廷遣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宋词这一描述表明此时
A. 生产中人力的作用渐弱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纺织业分布于江河附近
D. 手工业已使用自动化技术
A. 生产中人力的作用渐弱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纺织业分布于江河附近
D. 手工业已使用自动化技术
21.
有人认为: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A.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22.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A. 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 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 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A. 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 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 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24.
《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25.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
B.突破了政府管理 |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
D.部门间联系减弱 |
26.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 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 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A. 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 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7.
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
28.
《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从中可以推断出( )
A.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 B.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
C.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 |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 |
29.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
B.对外贸易发达 |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
D.商业城市兴起 |
30.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A. 葛布、曲辕犁
B. 玉米种子、水排
C. 绒类织物、罗马金币
D. 丝绸、定窑孩儿枕
A. 葛布、曲辕犁
B. 玉米种子、水排
C. 绒类织物、罗马金币
D. 丝绸、定窑孩儿枕
31.
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
A. 加剧了土地兼并
B. 增加了赋税收入
C. 减轻了百姓负担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A. 加剧了土地兼并
B. 增加了赋税收入
C. 减轻了百姓负担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32.
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 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 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 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 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A. 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 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 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 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33.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出汉朝()
A. 限制富商大贾 B. 禁止民营商业
C. 限制官员与民争利 D.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A. 限制富商大贾 B. 禁止民营商业
C. 限制官员与民争利 D.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