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退回到国家资本主又上去……“
材料二 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2)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
(3)上述两国的经济调整带来了什么启示?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退回到国家资本主又上去……“
材料二 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2)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
(3)上述两国的经济调整带来了什么启示?
2.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最学说朱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塒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平期近代化的开端。
…这些企业镜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制译科技书藉。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有哪些?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材料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3)1978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间点,请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实说明其理由。
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最学说朱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塒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平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材料二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来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掲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镜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制译科技书藉。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有哪些?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材料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3)1978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间点,请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实说明其理由。
3.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2.单选题- (共25题)
4.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糖、茶、咖啡、瓷器等;而在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
D.欧洲生产方式的升级 |
5.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英国在充当领跑者,而且都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
B.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过程 |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
D.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扩展过程 |
6.
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B.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
C.干预社会发展的过程 |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
7.
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菜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A.完全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
B.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
C.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
D.资本过于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
8.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信用与保障,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温饱、就业与保障。其中“信用与保障”方面所针对的问题是
A.金融危机 |
B.工业危机 |
C.民生危机 |
D.农业危机 |
9.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须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
B.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
D.为欧盟成立莫定基础 |
10.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体现了
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
B.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
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
D.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 |
11.
2013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工业生产出现越来越分散现象 |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C.新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
D.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
12.
1603年,一位旅行家描述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班牙
A.贵族阶层的生活奢靡 |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
C.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 |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
15.
北宋前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B.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C.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D.盐业专卖制度彻底终结 |
17.
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
B.新式交通运输有利于贸易发展 |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优势 |
D.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
18.
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些举措
A.制约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B.促使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C.催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19.
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初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金圆券超额发行
A.挽救了财政危机 |
B.导致了通货膨胀 |
C.缓和了社会矛盾 |
D.遏制了官僚资本 |
20.
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轴”,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
B.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 |
C.照搬苏联模式 |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
21.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22.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
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
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
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
23.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4.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26.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民族工业的产生 |
27.
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曾提到这样的小故事:某年秋,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规划,问老农一亩能产多少粮食,老农两次都不吭声;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结构急需得到调整 |
B.一五计划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
C.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
D.“左”倾错误影响农业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