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古代中国商业的展及经济政策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04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2.单选题(共12题)

3.
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4.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被称为“交子”。由此可推断,交子
A.促进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阻碍经济重心南移
C.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推动中外经济交流
5.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6.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7.
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流出地区
流入(亿两)
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3.7
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
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
英国
0.09
 
A. 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 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 “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8.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9.
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10.
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由此可知,宋代
A. 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B. 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 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11.
《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 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 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12.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A.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
C.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3.
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 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
14.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