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展-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02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单选题(共15题)

3.
1898年,实地游历的英国人记述:“厂前临黄浦江,水道利便,码头极好,傍设小船坞,以为修造船只之用。又有一起重之机器,可起六十吨重之物。厂中又设小铁路,通人力车,以资运送。该厂所用机器及各种器具,皆为英国所造之物。”这一工厂
A.所有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均来自美国
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企业
C.奠定了上海“中国产业工人摇篮”的基础
D.实现了“自强”的基本目标
4.
截至1945年,国民政府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其中四川及重庆有2622家,湖南有263家,云南有211家,贵州有204家,陕西有358家,甘肃有200家,这六个省新设工厂约占了整个国统区新设工厂总数的90%。国民政府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
A.提高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
B.刺激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C.建立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D.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5.
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6.
下表是《中国工业分布统计(1933年)》(郑友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该图表
部门
工厂数(家)
生产值
国币(千元)
%
纺织
859
879291
12.4
食品、卷烟、饮料
547
548463
26.4
皮革、橡胶
99
44243
2.1
服装
16
87481
1.8
化工(火柴、肥皂等)
184
90200
4.4
纸张和印刷
269
58595
2.8
电、水、煤气
666
272391
13.1
其它
661
145658
7.0
总计
8450
2076822
100.00
 
A.说明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
C.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特征
D.揭示出近代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7.
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8.
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9.
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10.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12.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13.
阅读1873-1878年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
1873年
得利六万七千余两
1874年
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
1875年
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
1876年
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余万两)
1877年
得利四十一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少得利十万两)
1878年
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议和,故有所增长)
 
A.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B.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C.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D.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14.
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机制棉布
进口机制布
国产机制布
手工棉布
1840
0.46
0.46

99.54
1860
3.18
3.18

96.82
1894
14.15
13.36
0.79
85.5
1913
34.83
32.57
2.26
65.17
 
A.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D.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15.
阅读下面的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据此,下列各项对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行业之间的分布相对平衡
B. 选址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C. 企业大都实现了自主发展
D. 生产主要为国内民生服务
1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7.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