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0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最早的相互影响,是与罗马的丝绸贸易,它曾达非常大的规模。结果,由于中国人对进口欧洲国家的货物不感兴趣,欧洲的金银只好不断外流,使其经济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实质上是19世纪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关系的特点;它反映的,不是中国人的偏见,而是中国在那些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国家货物不感兴趣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城市和农村对立与分工的结构基本成型。随着轮船不断出新、航速提高,铁路网密布全球,世界通讯网的形成,全球的交通、运输、通讯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地理界限的扩展已基本告终,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编织进资本主义经济网络,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囊括全球,各个落后的民族和部落都在为世界市场而生产。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阶段性特征。说明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政府则按照“平价”付给同意减产的农民以补贴。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一政策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壤保持,只付给农场主补贴,却忽视了佃农和雇农利益。最终,1936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规定向农场主提供补助金,换取他们不种消耗土壤肥力的农作物。同时,此法案还规定建立“土壤保持区”以控制土壤侵蚀,帮助农民制止其土地的侵蚀活动。

——均摘编自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当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场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与小私有制农业是相互排斥的。斯大林不相信广大个体农民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必须想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

——摘编自崔剑《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为“拴住”农民所采用的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2.单选题(共30题)

4.
美国前财政部长摩根索,曾这样评价一次国际会议,它“向世界表明,44国能够相聚一堂,消除分歧,并决定他们将如何在战后货币事务方面实行合作,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据此可知,摩根索评价的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联合国成立大会
5.
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降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同时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B.世界银行机构的有效运行
C.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6.
下图反映了1991—2011年间部分国家经济实力变化情况,这反映出当前
A.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衰落
B.两极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壮大
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7.
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7年,美国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1392起,占全球总额的14%,英、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均多于300起。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平均每年就有500多起贸易保护措施针对中国。这些现象说明
A.世界贸易组织已被各国抛弃
B.世界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经济全球化面临挫折和困难
D.中国不熟谙世界贸易的规则
8.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农场3800万农业工人生产的农产品,大约相当于美国400万农业工人所生产的80%。造成这一悬殊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苏联气候比美国恶劣
B.苏联工农业政策挫伤农民积极性
C.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
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脱离了实际
9.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这一措施主要针对
A.葡萄牙
B.法国
C.西班牙
D.荷兰
10.
下表为176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棉纺织工人日平均工资表(单位:克白银)。
地区
印度德里
中国
意大利
英国
日平均工资
1.7
3.9
4.1
1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B.意大利依然是商路和棉纺织中心
C.英国棉纺织业急需革新
D.印度是世界棉纺织品最大出口国
11.
英国社会资本总额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33年的25亿英镑和1865年的60亿英镑。推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资本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改革的深入发展
B.殖民扩张的不断加剧
C.新式能源的广泛使用
D.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
12.
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汽车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这一时期汽车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13.
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至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美国
A.垄断组织大肆扩张规模
B.经济发展持续良性向好
C.经济繁荣中暗藏着危机
D.国家干预经济初见成效
14.
1933年,美国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这实质上是一种
A.以工代赈方案
B.社会保障计划
C.发展工业设想
D.直接救济方式
15.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部分行业投资占比表:
投资行业
航空航天
电气电子设备
科学仪器
机械
合金
汽车
占比
90%
65%
42%
31%
28%
24%
 
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
B.“新经济”效果显著
C.经济领域出现滞胀现象
D.采用了供给学派理论
16.
1922年5月,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为三年。法令还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该法令
A.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为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
17.
在1928年至1952年的24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三倍半。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上全盘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
18.
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英国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55%,而劳动者的工资却只提高了30%。这反映出
A.圈地运动致使农民生活悲惨
B.商业革命加重了对民众剥削
C.价格革命降低民众生活水平
D.工业革命拉大社会贫富差距
19.
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宣布放弃银本位,实行白银国有,同时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这在当时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C.导致了严重经济危机
D.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20.
下图为著名漫画家英韬所作漫画《特快列车》。据此可知,该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改革开放
D.三大改造
21.
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表:(单位:万吨)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原煤
6649
13000
96
原油
43.6
146
235

135
535
296
生铁
193
594
208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经济建设过于冒进
22.
1961年6月,中央对农村工作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各地恢复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些措施表明当时我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全面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
C.贯彻八字方针局部调整经济
D.进一步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3.
198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410万吨,比1978年增加93.3%。农业总产值达到2676亿元。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最关键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国家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24.
民国时期,西菜、西点、西式酒水饮料大量充斥中国市场,与中国菜肴、中式糕点、传统酒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据此可知,近代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C.古为今用
D.土洋并存
25.
中华民国成立后,官方的政治活动和新式纪念日按照新历进行,而民间的农事活动和传统节日仍按照旧历进行,可谓“新旧参用,官民各分”。这反映出当时
A.新旧习俗的碰撞与融合
B.历法改革没有实际效用
C.社会陋俗未被淡化革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6.
清末《沪上竹枝词》写道:“人力车(自行车)从马路穿,捕房注意到安全。章程拟定单人坐,倘不遵行就罚钱”。材料反映了
A.中国各式交通工具发展较为迅速
B.自行车已成为国人主要出行工具
C.交通工具发展引发交通法规进步
D.近代交通具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
27.
1881年,中国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下面对唐胥铁路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近代史上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B.体现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要求
C.为运送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而建
D.闹出了当时“马拉火车”的荒唐一幕
2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省官办银行——江苏农民银行曾在盐城的三个城镇投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和押款业务。农民把籽花、稻谷等作物向银行抵押借贷,每月须支付利息高达一分五厘,迨典押期满,农作物就在该处加工,并须付沉重的加工费。材料主要说明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官僚资本制约农业发展
C.民族工业得以全面发展
D.适应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29.
东汉《氾胜之书》中提出“区田法”,这一方法要求掘坑点播,对不同作物的种植采用不同的行距、株距和深度,对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环节也都有较高要求。据此可知,“区田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提倡因地制宜
B.遵循时令节气
C.主张自给自足
D.注重精耕细作
30.
魏晋时期,频遭战乱的北方出现了“坞壁”这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坞壁一般都据险而设,内部组织严密,耕守结合,与外界经济联系十分微弱。据此可知,与坞壁相类似的为
A.工官
B.田庄
C.草市
D.会馆
31.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经济结构变迁
32.
19世纪40年代,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蓗……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
B.传统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近代民族工业遭遇困境
33.
1913至1921年间,全国设立了123家面粉厂,其中民族资本经营的有105家,占全部新设厂的85.4%;生产能力占新设厂生产能力总数的82.2%。这一现象的出现最关键因素是
A.当时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全面大力推行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热情不断高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