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二五”计划期间1957~196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材料三1964年制定的《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材料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民经济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此,材料三中“三五”计划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材料四中凤阳农民的契约反映了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一(“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二五”计划期间1957~196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部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材料三1964年制定的《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材料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民经济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此,材料三中“三五”计划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材料四中凤阳农民的契约反映了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2.选择题- (共1题)
4.
(题文)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
3.单选题- (共21题)
5.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6.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7.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大户以剥削小户为生 |
C.丝织部门分工细致 |
D.纺织分离 |
8.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
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
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9.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
C.壮大自耕农队伍 |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
10.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
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
C.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 |
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
11.
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
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13.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D.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
14.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
15.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时间 | 1790年 | 1820年 | 1870年 |
城市数(个) | 6 | 61 | 663 |
城市人口比重 | 3.35% | 7.2% | 25% |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16.
在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其影响
A.导致亚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但客观上促进了亚洲的文明进步 |
B.不利于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
C.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
D.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
17.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
B.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
C.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
D.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
18.
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观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早期殖民扩张 |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D.工业革命 |
19.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1475 | 1521 | 1555 | 1558 | 1559 | 1595 | 1597 |
价格指数 | 100 | 167 | 270 | 370 | 400 | 515 | 685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
D.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展开 |
20.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21.
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的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
D.金融的布局受解放战争冲击 |
22.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24.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
C.推动农业发展 |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