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经济思想和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 |
粮 | 1.95亿吨 | 19% | 30% |
棉 | 164万吨 | 26% | 93% |
钢 | 535万吨 | 296% | 580% |
煤 | 1.3亿吨 | 96% | 210% |
电 | 193.4亿千瓦时 | 166% | 320% |
原油 | 146万吨 | 235% | -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经济思想和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2.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2.单选题- (共14题)
4.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
B.亚洲人口的膨胀 |
C.“商业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开展 |
5.
汉代书籍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注重施肥 | C.铁犁牛耕 | D.精耕细作 |
7.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 |
8.
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A.轻商意识淡化 |
B.经济模式变化 |
C.内阁地位上升 |
D.吏治渐趋腐败 |
9.
《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10.
(题文)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
B.殖民活动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
C.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D.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
11.
某位同学对新航路开辟做了如下评价:“它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它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该同学的评价中分别使用的史观是
A.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
B.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
D.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
12.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强国纷纷走上海外殖民扩张之路,世界贸易也日益发展。下列是西欧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统计表(1500~1700年)表中②代表的国家是
国家年份 | 1500~1599年 | 1600~1700年 |
① | 705 | 371 |
② | 65 | 1770 |
③ | —— | 811 |
A.葡萄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3.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
14.
下图是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