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2867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馆和商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民间自发组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材料一 会馆是中国民间的自发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都设于北京。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科考会试,每科应试的人数众多。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各地在京官员,商人等共同资修建房舍,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此即为会馆。受此启发,工商各行业为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

——据王日根《中国会馆史》等

材料二 商会是由商人组成的合法团体。中国商会出现于20世纪初,在1912年后迅速发展起来。下表反映了1912-1918年全国商会数目及其会员数。
年份
商会数目
会员人数
1912
794
196636
1913
745
192589
1914
1050
203020
1915
1242
245728
1916
1158
193314
1917
1148
206290
1918
1103
162490
 

——据(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三 据1949年的统计,北京有会馆建筑550余处。到了今天,除少数会馆还保存得不错,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多数已经成为居民大杂院。

——据《北京会馆寻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兴盛的原因,并说明其性质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商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应如何对待上述会馆和商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2.单选题(共24题)

4.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5.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
2408.1
1167.7
400
60:40
天禧末(1021)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21.3
4248.4
868.8
28:72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6.
《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7.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C.农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8.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9.
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这说明该地区农业
A.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
B.坚守男耕女织传统
C.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
D.盛行雇工劳动制度
10.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
地区
价格
江苏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山西(部分地区)
米每石1.5—2两白银
湖广
米每石1.4—2两白银
山东(兖州、泰安)
米每石1.4—1.8两白银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D.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11.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
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2.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13.
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
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
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
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
14.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5.
今珍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宋代《平江图〉,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原貌。其时苏城以二横四直骨干河道为城市脉络,作坊、民居等临河而设,均匀遍布全城。商业贸易区的中心则在城中央乐桥和利市桥一带,紧靠统治阶级集中之地,便于他们享乐和管理,这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体现城市布局讲究合理与对称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改变
C.商业活动的限制未被完全打破
D.商业发展促使官员奢靡风气增长
16.
下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明朝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农民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农民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17.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
A.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
B.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
D.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
18.
《尚书·禹贡》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对九州的土壤进行了鉴定,其中的冀州、豫州、兖州、青州都处于商王朝活动频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反映出商代
A.统治区域较为集中
B.中央集权尚未确立
C.农业生产地位重要
D.耕作技术有待提高
19.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C.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D.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20.
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
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21.
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22.
《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23.
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
D.城市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24.
汉高祖时“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明太祖时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绢布。这些规定
A.使商业发展停滞不前
B.抑制了土地买卖
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D.提高了农民地位
25.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娟、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娟布麻。
 
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26.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
B.严格制作程序
C.强化市场垄断
D.保证产品质量
2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