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五校联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23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0/9/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4分)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的主张有什么主要分歧?(5分)说明法国的目的和表面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5分)

2.判断题(共1题)

2.
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几处史实性错误?()
1939 年9月1日,德军突袭苏联,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的方针;会后英美联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美军攻占柏林,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1处错误B.2处错误C.3处错误D.4处错误

3.单选题(共16题)

3.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
B.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起到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作用
D.目的是阻止革命,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4.
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了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
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5.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6.
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7.
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C.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D.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8.
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A.遏制理论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9.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B.召开华盛顿会议
C.签订凡尔赛和约D.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战争的标志是
A.英法对德宣战
B.苏德战争的爆发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1.
“冷战”的主要形式包括
①经济封锁 ②外交对抗 ③军备竞赛 ④军事进攻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
德、意、日的勾结是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指( )
A.反共反苏B.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信仰法西斯主义D.挽回一战的损失
13.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这反映了德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A.极端民族主义盛行B.军国主义盛行C.崇尚和平D.强权政治
14.
一战前夕法德矛盾的实质是
A.争夺世界霸权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D.法国企图报仇
15.
“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是
A.争夺殖民地冲突B.扩张军备
C.缔结军事同盟D.巴尔干半岛问题
16.
在一战中,没有衰落,反而崛起的列强是
A.日本美国B.英国.美国C.日本.英国D.美国.德国
17.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青年大量参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B.日本人爱国热情高涨
C.日本本国利益受到威胁,保家卫国的需要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8.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不包括
A.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B.性质相同
C.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D.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4.选择题(共13题)

19.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认识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   )
20.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认识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   )
21.

把一个长方形按3:1放大,面积将扩大{#blank#}1{#/blank#}倍;按不同的比值放大,所得的图形中,长与宽成{#blank#}2{#/blank#}比例.

2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2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8.已知:如图,点D、E分别是等边△ABC的两边AB、AC上的点,且AD=CE,求证:CD=BE.

29.右面的图形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x是(  )

30.

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按3: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1.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跟原图相比,{#blank#}1{#/blank#}改变了,{#blank#}2{#/blank#}没有变化.

A、形状    B、大小     C、比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判断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