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汲取(jí) 亵渎(dú) 解剖(pāo) 彬彬有礼(bīn) |
B.瞥见(piē) 强聒(guā) 宽宥(yòu) 矫揉造作(jiǎo) |
C.箴言(zhēn) 坍塌(tān) 箱箧(qiè) 俯拾即是(shí) |
D.卑劣(liè) 惊骇(hài) 憎恶(zèng) 相得益彰(zhānɡ) |
2.
(题文)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断章取义 鸠占鹊巢 自惭形秽 一义孤行 |
B.全副精力 淘神费力 形销骨立 眼花潦乱 |
C.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
D.随机应变 附庸风雅 自吹自雷 扭捏作态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做到心无旁骛,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 |
B.“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
C.初学书法应先认定一家,选好一帖,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
D.“敬业与乐业”是根据《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
4.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主体部分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末尾总结全篇。 |
B.雨果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目的不是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而是表达对失去圆明园这项艺术工程的惋惜之情。 |
C.《论教养》一文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 |
D.《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王
郭军平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下棋下得好的有棋王,打牌打得好的有牌王,跳舞跳得好的有舞王,同样,文章写得好的有文王。
文王出生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使文王从小便产生了走出家乡迈向大世界的梦想。很不幸的是,文王的梦想在一次又一次的高考面前碰壁。落榜三年的耻辱已经深深烙在文王的心上。父母亲也彻底对儿子失去了信心,他们劝他打消这念头:“咱不是读书的料,不是犁上的铧,啥也别想了,以后老老实实回家耕地娶媳妇,过平常人家的日子。”
看着父母亲饱经沧桑的黝黑面庞,看着父母亲骨瘦如柴的手臂,看着家里那头已经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老牛,文王心里掠过一丝悲凉:“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大山里,像父母亲那样一辈子如老黄牛一样耕作在那瘠薄的土地上。如果抛弃了梦想,那十四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就这样放弃,实在让文王有所不甘。文王决定离开大山,离开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文王做出的决定令父母惊讶,也令村子里的人们惊讶,大家都以为文王读书读呆了,脑子有点不正常。就这样,在众人的嘲讽声和亲人的白眼里文王来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的花花绿绿激荡着了文王的内心,细雨蒙蒙时,他独自站在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发出内心的呐喊:“十年以后,我要让你们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自己。”
文王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哪怕就是打工,也要干下去。正好,某文学杂志社需要招聘一位收发员,看起来工资不是多么高,应聘的人也寥寥无几。文王之所以看上这个临时职业,是因为他太喜爱文学了,他认为这是让自己零距离接近文学的一个好机会。
文王破灭的梦想重新燃烧起来。他白天收发各类文稿以及邮件,晚上默默地伏案耕读。在多年处理各类信件和邮发杂志稿费的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条道路。他决定走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时,文王就拉灯苦读,他边读边写。经过多年写作的历练,文王已经累积了大量文稿,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废人》,在他的精心修改下已经非常成熟了。他感觉自己需要拜见杂志社的主编先生。
由于文王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踏踏实实的干事,在大家的眼里,文王是一位敦实勤快聪明的好小伙。当杂志社主编看到文王那厚厚一沓文稿时,主编睁大了眼,惊呆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一位勤快敬业的好小伙竟然能写出这么精彩的长篇小说。
主编把这个情况汇报了社长,社长立马召开了发行会议,决定为文王公费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在出版社猛烈的宣传造势下,在主编先生和国内几位著名作家的力荐下,人们翘首以待的长篇小说《废人》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首版即刻告罄。一时间,各种盗版纷纷出台。
而文王呢?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各大媒体记者蜂拥而来,读者也以见他为荣。而他破旧的老家呢?也瞬间成了名人故居。由于《废人》给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出版社不仅给文王支付了巨额稿酬,而且聘请他为社里专业作家,为他奖励了小洋楼和汽车。
消息很快传到了文王的小山村,村民们纷纷传颂着“文曲星下凡的传奇故事”。而文王老眼昏花的父母呢?却怎么也不相信这惊天动地的新闻,以为自己在做白日梦呢?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小说中的文王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请问在构思有哪些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王
郭军平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下棋下得好的有棋王,打牌打得好的有牌王,跳舞跳得好的有舞王,同样,文章写得好的有文王。
文王出生在一个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使文王从小便产生了走出家乡迈向大世界的梦想。很不幸的是,文王的梦想在一次又一次的高考面前碰壁。落榜三年的耻辱已经深深烙在文王的心上。父母亲也彻底对儿子失去了信心,他们劝他打消这念头:“咱不是读书的料,不是犁上的铧,啥也别想了,以后老老实实回家耕地娶媳妇,过平常人家的日子。”
看着父母亲饱经沧桑的黝黑面庞,看着父母亲骨瘦如柴的手臂,看着家里那头已经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老牛,文王心里掠过一丝悲凉:“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大山里,像父母亲那样一辈子如老黄牛一样耕作在那瘠薄的土地上。如果抛弃了梦想,那十四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就这样放弃,实在让文王有所不甘。文王决定离开大山,离开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文王做出的决定令父母惊讶,也令村子里的人们惊讶,大家都以为文王读书读呆了,脑子有点不正常。就这样,在众人的嘲讽声和亲人的白眼里文王来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的花花绿绿激荡着了文王的内心,细雨蒙蒙时,他独自站在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发出内心的呐喊:“十年以后,我要让你们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自己。”
文王决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哪怕就是打工,也要干下去。正好,某文学杂志社需要招聘一位收发员,看起来工资不是多么高,应聘的人也寥寥无几。文王之所以看上这个临时职业,是因为他太喜爱文学了,他认为这是让自己零距离接近文学的一个好机会。
文王破灭的梦想重新燃烧起来。他白天收发各类文稿以及邮件,晚上默默地伏案耕读。在多年处理各类信件和邮发杂志稿费的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条道路。他决定走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时,文王就拉灯苦读,他边读边写。经过多年写作的历练,文王已经累积了大量文稿,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废人》,在他的精心修改下已经非常成熟了。他感觉自己需要拜见杂志社的主编先生。
由于文王兢兢业业的工作和踏踏实实的干事,在大家的眼里,文王是一位敦实勤快聪明的好小伙。当杂志社主编看到文王那厚厚一沓文稿时,主编睁大了眼,惊呆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么一位勤快敬业的好小伙竟然能写出这么精彩的长篇小说。
主编把这个情况汇报了社长,社长立马召开了发行会议,决定为文王公费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在出版社猛烈的宣传造势下,在主编先生和国内几位著名作家的力荐下,人们翘首以待的长篇小说《废人》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首版即刻告罄。一时间,各种盗版纷纷出台。
而文王呢?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各大媒体记者蜂拥而来,读者也以见他为荣。而他破旧的老家呢?也瞬间成了名人故居。由于《废人》给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出版社不仅给文王支付了巨额稿酬,而且聘请他为社里专业作家,为他奖励了小洋楼和汽车。
消息很快传到了文王的小山村,村民们纷纷传颂着“文曲星下凡的传奇故事”。而文王老眼昏花的父母呢?却怎么也不相信这惊天动地的新闻,以为自己在做白日梦呢?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棋王、牌王、舞王,目的在于引出“文王”,为下文讲述故事做好铺垫。 |
B.文王决定到大城市闯荡,受到了父母、乡亲们的白眼和嘲讽,说明了大山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太保守。 |
C.文中写到主编“睁大了眼,惊呆了”,这一细节生动写出文王的小说文笔很好,毅力惊人,让人刮目相看。 |
D.本文成功刻画了文王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除了主观因素外,也离不开主编的推荐等。 |
【小题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请问在构思有哪些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右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小题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
【小题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释)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右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小题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 |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释)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3.名著阅读-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