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75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1)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未,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单选题(共15题)

3.
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美国政府的解释是“为了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而美国舆论认为是“美国对共产主义压力采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美国为恢复其他国家健全的经济而作出的努力,仅仅是这种反应的副产品。”对于以上说法,你的观点是
A.美国舆论是正确的
B.美国政府是正确的
C.双方其实是一致的
D.双方都是不全面的
4.
《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5.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在秦代逐渐普及全国
C.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耦犁
D.牛耕和铁铧犁在东汉推广到淮河流域
6.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7.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8.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从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9.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资)之半。”(《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B.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C.明朝对告发私人海外贸易者予以重赏
D.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10.
16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A.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2.
维基百科上说:“博尔顿和瓦特成为合伙人后,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A.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的演进
B.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13.
下图所示建筑享誉全球,据史料记载是为了展示钢铁时代的辉煌,你认为这座建筑应建于何时()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D.二战时期
14.
对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之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5.
析下列图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A点高潮出现的原因是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④“实业救国”思想推动
⑤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6.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
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3.选择题(共8题)

18.看图填空

①乘法算式:{#blank#}1{#/blank#}

②除法算式: {#blank#}2{#/blank#}或{#blank#}3{#/blank#}

③乘法算式表示{#blank#}4{#/blank#}个{#blank#}5{#/blank#}相加,除法算式表示把{#blank#}6{#/blank#}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blank#}7{#/blank#}个,或把{#blank#}8{#/blank#}个苹果,每{#blank#}9{#/blank#}个一份,分成了{#blank#}10{#/blank#}份。

19.东方红小学进行维修,已经用了3000kg河沙,还剩下9吨河沙,那么东方红小学原来有多少千克河沙?
20.东方红小学进行维修,已经用了3000kg河沙,还剩下9吨河沙,那么东方红小学原来有多少千克河沙?
21.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22.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23.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24.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25.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儿,虽然并不完全。”“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儿”是指达尔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