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謇,江苏南通人,“实业救国”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实业救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张謇企业在“一战”期间和20年代发展状况迥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规律。
材料一 张謇,江苏南通人,“实业救国”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实业救国”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张謇企业在“一战”期间和20年代发展状况迥异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规律。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除升平之日较多外,为当时皇帝之奖励早婚与发展农业,高祖之后为惠帝,惠帝在位积极采取人口增加政策。依当时之法律,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有罪,罚出五算(汉代人头税.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而产子者或二岁之间免役使,或复三年之算,怀妊者与谷二斛。
(1)报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出生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材料一 西汉一代,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除升平之日较多外,为当时皇帝之奖励早婚与发展农业,高祖之后为惠帝,惠帝在位积极采取人口增加政策。依当时之法律,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有罪,罚出五算(汉代人头税.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而产子者或二岁之间免役使,或复三年之算,怀妊者与谷二斛。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汉初的人口政策》
材料二 工厂制度是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生产对体力和劳功技能的要术降低了,使大批童工和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童工的经济价值充分显现。……工人为了生存.只有提高早婚早育和多育率,从而不断地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后备军。据调查.1740~1790年,英国初婚平均年龄25.3岁,1780~1820年降到24.2岁。……从1795年开始,政府先在南部,后在全国推行斯品汉姆兰法,此法规定按人口和物价状况领取救济金……儿童实际上成为一种收入的来源,因而刺激了人口出生率增长。——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请回答:(1)报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出生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8题)
3.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
4.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6.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
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
7.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否决了一项拨款57亿美元的公共工程和地区发展及21亿美元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法案。到1973年他宣布已取消包括经济机会法在内的社会立法142项。这表明美国
A.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B.实行战略收缩政策
C.总统破坏权力制衡
D.导致人民更加困苦
A.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B.实行战略收缩政策
C.总统破坏权力制衡
D.导致人民更加困苦
8.
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可以形容为“江山依旧,旧貌犹存”。沈浩(小岗村前任书记)认为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未给小岗村带来任何变化 |
B.小岗村的落后在于比其他明星村改革得要晚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
D.沈浩反对分田到户,要求恢复农业集体化的模式 |
9.
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
B.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
C.英国加入欧盟对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
D.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
10.
有学者说:“不受节制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看似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但却可能给全球化带来更大更长期的危害。”这是因为“区域自由贸易”
A.以抵制全球化为主要目的 |
B.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
C.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
D.不利于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
11.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B.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B.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12.
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 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B.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 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 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B.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 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13.
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 |
B.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
C.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 |
14.
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5.
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数量(万马力)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
B.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
C.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
D.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
16.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
B.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
17.
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18.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人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收入来源 | 1850年前 | 19世纪90年代早期 | 20世纪初 |
地税、贡粮 | 30 | 32 | 33 |
外贸关税 | 4 | 23 | 39 |
捐纳功名及官职 | 4 | 5 | 4 |
其他收入累计 | 5.6 | 28 | 27 |
总计 | 43.6 | 88 | 103 |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19.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