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之后,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徐光启也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材料一 明朝中期之后,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徐光启也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根据《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摘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稀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咬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振兴农业政策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所提供的借鉴价值。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由于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知道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摘用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振兴农业政策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所提供的借鉴价值。
2.单选题- (共27题)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
A.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
B.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
C.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
D.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 |
4.
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菜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A.完全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
B.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
C.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
D.资本过于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
6.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荷兰、意大利 |
B.英国、葡萄牙 |
C.西班牙、意大利 |
D.意大利、法国 |
7.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8.
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A.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
B.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
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
9.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
B.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
C.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
D.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
10.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
D.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
11.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
B.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
C.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
12.
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14.
当今世界,各种峰会接连不断,包括:G20峰会、G8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世界气候大会峰会等。这种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
B.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发生质变 |
C.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
D.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 |
16.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频繁 |
B.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
C.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较普遍 |
17.
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
C.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
18.
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 出处 |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 《汉书·召信臣传》 |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 《大唐六典》 |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 宋《庆元条法事类》 |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 元朝《洪堰制度》 |
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
C.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
D.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
19.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
B.青瓷、丝路、邸店、高转筒车 |
C.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
D.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
20.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 |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
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 |
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
21.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
B.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
C.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
22.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
23.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
24.
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
25.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
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
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
26.
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
B.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
C.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
D.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
27.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
28.
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
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
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