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与时移,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修订法典)
材料一 下图

(1)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上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的残片,请写出修订这部法典的朝代。
(追求法治)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

(2)对比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得以实现的?
材料三 “美国法治建设”结构示意图(局部)

(3)材料三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美国法治建设”的结构示意图(局部),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法律文献名称。
材料四 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与“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法与时移)
材料五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
——《中国纪检检察报》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6)从以上各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
(修订法典)
材料一 下图

(1)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上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的残片,请写出修订这部法典的朝代。
(追求法治)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

(2)对比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得以实现的?
材料三 “美国法治建设”结构示意图(局部)

(3)材料三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美国法治建设”的结构示意图(局部),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法律文献名称。
材料四 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与“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法与时移)
材料五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
——《中国纪检检察报》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6)从以上各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
2.
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
材料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法国革命中的典型事件,请给这两幅图片命名?
材料四: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的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正是因此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4)材料四中提到的使英国成为“世界领头羊”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这场“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指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随着美洲的发现及后续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法国革命中的典型事件,请给这两幅图片命名?
材料四: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的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正是因此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4)材料四中提到的使英国成为“世界领头羊”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探究它们的崛起过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上述四国崛起的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肖德甫《大国法则》
(1)材料一中“1640年以来的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光荣革命“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正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2)材料二中阻碍俄国发展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社会变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材料三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3)材料三所说的日本“社会变革”在历史上称为什么?请举出这次“社会变革”在“脱亚入欧”方面的措施。材料四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5)上述四国崛起的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4.
世界工厂为世界制造,世界工厂因创新而不断变迁;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变迁
——摘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世界工厂”的产生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材料二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展……凭借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周斌、李水凤《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世界工厂”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在这里,知识同工业技术结合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
材料四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以至于有“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但是中国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这就出现了“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利润流向国外。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摘自陶金珏《当代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3)根据材料三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说明了什么?如何才能改变“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现状?
(5)综上所述,从“世界工厂”的变迁中,我们可借鉴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变迁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末 | 20世纪中期 | 20世纪末 |
工业革命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世界工厂 |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
特点 |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 制造中心 | 分散化 |
——摘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世界工厂”的产生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材料二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展……凭借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周斌、李水凤《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世界工厂”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在这里,知识同工业技术结合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
材料四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以至于有“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但是中国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这就出现了“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利润流向国外。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摘自陶金珏《当代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3)根据材料三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说明了什么?如何才能改变“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现状?
(5)综上所述,从“世界工厂”的变迁中,我们可借鉴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5题)
5.
某校初三(1)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们设计的情节不合理的是
A.美国人首先造出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
B.史蒂芬孙在电灯下绘制火车机车图纸 |
C.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他制造的汽车 |
D.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
6.
在《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华盛顿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他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更加不可磨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华盛顿的功绩( )
A.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 B.领导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 D.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
8.
拿破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拿破仑历史剧本有下列内容。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拿破仑加冕时使用电灯照明 |
B.拿破仑的办公桌上放有《物种起源》 |
C.拿破仑坐火车去视察法国的工厂 |
D.拿破仑听取大臣汇报《法典》起草进程 |
9.
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满足了人们对黄金的需求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C.巩固了西葡在欧洲的地位 |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
11.
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 B.推翻了国王专制统治 |
C.革命主力是人民群众 | D.英国从此不再设国王 |
12.
以下是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表,导致出现这种变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 1750年 | 1800年 | 1850年 |
城市人口(%) | 21.0% | 27.5% | 52.0% |
农村人口(%) | 79.0% | 72.5% | 18.0% |
A.“光荣革命”的发动 | B.殖民扩张的开展 |
C.工业革命的推动 | D.自由贸易的拓展 |
13.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相关的历史事件,完全对应恰当的是( )




A.①殖民扩张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法国大革命 |
B.①殖民扩张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日本明治维新 |
C.①工业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美国南北战争 |
D.①工业革命②美国南北战争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 |
15.
恩格斯曾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A. 西欧城市的兴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文艺复兴
D. 基督教的创立
A. 西欧城市的兴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文艺复兴
D. 基督教的创立
16.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19世纪上半期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示意图。图片①②③④分别代指的历史事件按顺序排列是 ( )


A.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
B.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 |
C.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
D.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
21.
下图所示漫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独立战争后资产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
B.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
C.南北战争前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的矛盾 |
D.独立战争前资产阶级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 |
25.
它发表于170年前,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这里的“它”是
A.《权利法案》 |
B.《人权宣言》 |
C.《共产党宣言》 |
D.《人民宪章》 |
2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林肯在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场大战”的根本目的是( )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 B.维护国家统一 |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D.建立世界霸主地位 |
27.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他称“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