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美国同日本等国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问题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合众社报道:“赞成中国参加的各国代表??他们全部站起,高高举起双手向四周欢呼,会场充满兴奋的龙卷风。”“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总部过半数的祝福。”
——《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把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国外交秘闻》
(1)材料一中,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的目的是什么?“合众报”的报道又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说他访华时“改变世界的一周”?
材料一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美国同日本等国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问题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合众社报道:“赞成中国参加的各国代表??他们全部站起,高高举起双手向四周欢呼,会场充满兴奋的龙卷风。”“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总部过半数的祝福。”
——《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把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国外交秘闻》
(1)材料一中,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的目的是什么?“合众报”的报道又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说他访华时“改变世界的一周”?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单选题- (共15题)
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发展,除了隔年的首脑互访,中俄定期会晤机制,还有……等多边场合,都将为两国元首会面提供大量机会。“……”处可以是
①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上海合作组织
④华沙条约组织
①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上海合作组织
④华沙条约组织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4.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方面声明,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 |
B.声明推动了双方和解并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
C.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
D.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
5.
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 |
C.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
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
6.
2009年以来,在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等场合,中国领导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同时展开了密集的会见外交和磋商活动。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 |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8.
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都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起重大外事活动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下列最能体现周恩来“和”的外交思想的是
A.1972年中国与日本建交 |
B.推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
C.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D.2001年中国加入WTO |
9.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
B.北约华约对峙 |
C.尼克松访华 |
D.东欧剧变 |
10.
美国《读者文摘》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我父亲)决定实现这一愿望,所以在宣誓就职的第十二天,他把基辛格叫到办公室说:‘我要去中国!’那就是开端。”当时“去中国”的外交访问
A.使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
B.改善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 |
C.受中日邦交正常的影响 |
D.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铺平了道路 |
11.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
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
D.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 |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些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
13.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
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 |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4.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
15.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②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③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①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②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③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6.
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加拿大政府此举
A.彻底抛弃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
C.意在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
D.引发了西方与中国的建交潮 |
17.
1984年7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21世纪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