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苏张家港第二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10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10/19

1.判断题(共5题)

1.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石油工业。
3.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967年1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称为“一月风暴”。
4.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5.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广州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2.综合题(共3题)

6.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选自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52-1965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

材料四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表格,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国家颁布的什么法律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我国政府引导农民参加了什么组织?(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图一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材料中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中状况,党和政府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据材料一分析制定这一规划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2分)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二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
材料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1分)
(3)材料三出自哪次大会报告?这次会议提出了什么理论?(2分)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伟人各自开创的两条道路有何相同之处?(1分)

3.选择题(共12题)

9.
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10.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20世纪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相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特点是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民族政策发生巨大变化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折
D.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11.
不同时代产生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尚,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追求的时尚描述错误的是
A.在教室里朗诵:“少年强则国强……”
B.罢课排练象征忠于毛主席的“忠字舞”
C.成群结队在学校粘贴大字报
D.每天背诵毛主席语录
12.
1952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企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
13.
小明偷阅司汤达的《红与黑》并到处传扬,被公社认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抓了典型,由新来的革委会主任负责批评教育。这个情节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实
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
1979年5月1日,《厦门日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复刊(下图),复刊号中的头条标题为“工人阶级要打好重点转移第一仗”。这里的“重点转移”指的是
A.反对台独势力的进攻 B.大搞阶级斗争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抗击全球性经济危机
15.
学习历史讲究“左图右史”,也就是说图片对于学习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四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对外开放B.拨乱反正
C.改革开放D.乡镇企业
16.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经济建设可以急于求成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D.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7.
1985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工资改革,办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B.要求企业提高职工福利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实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
18.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 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当时各大报纸对此进行跟踪报道。下面四组文章中,最有可能出自这一时期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发展才是硬道理》《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
C.《必须坚持多快姓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
20.
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国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根据一项基本国策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那么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基本国策分别是:
A. 1950年土地改革B. 1950年各民族共同发展
C. 1951年民主改革D. 1951年民族区域自治

4.填空题(共4题)

21.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是对 改造的史实。此过程中的创举是实行了_______政策。
2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反映__________时期的重大成就。“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___________重大历史事件。
23.
1954年, (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
2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所有权又归俺了!俺愿种啥就种啥。”这位老农用朴素的语言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5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2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