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中国伟大的篇章”为主题创办一份校报,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帮助完成。
【领袖风采篇】

【土地调整篇】

请回答:
(1)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中让我们“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只填序号)
(2)“土地调整篇”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党实行的什么农业政策?
(3)综合上述内容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领袖风采篇】

【土地调整篇】

请回答:
(1)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中让我们“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只填序号)
(2)“土地调整篇”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党实行的什么农业政策?
(3)综合上述内容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反分裂***吴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
(2)上述政策的指导下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材料二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材料一:我国《反分裂***吴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
(2)上述政策的指导下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材料二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3.
(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1972年2月28日,……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况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表现。(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国际关系?(1分)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1972年2月28日,……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况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表现。(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国际关系?(1分)
2.判断题- (共6题)
3.选择题- (共26题)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以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用一个成语概括原因是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居安思危
D. 警钟长鸣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居安思危
D. 警钟长鸣
13.
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表)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表)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B.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
16.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①规定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急剧增长
B. 盲目垦荒
C. 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A. 人口急剧增长
B. 盲目垦荒
C. 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20.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D.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
2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A.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6.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9.
1972年2月,美周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
30.
温家宝总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回答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常说,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请问中国是哪一年被非洲兄弟“抬进”联合国的
A.1970 | B.1971 | C.1972 | D.1978 |
32.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也没有去破坏或削弱西方的反共防务联盟。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即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A.强调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重性 |
B.中国已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
C.以实际行动实践“求同存异”的方针 |
D.中国式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干涉别国内政 |
35.
他,曾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他是( )
A.邓稼先 | B.杨利伟 | C.王选 | D.袁隆平 |
4.填空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6道)
选择题:(26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