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昆山、太仓八年级下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086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8/24

1.判断题(共6题)

1.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方寸之间传递着历史信息。太仓市双凤中学少年邮局的同学们在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的时候设计了下图的纪念邮戳,图中空缺的年份应该是2010年。
2.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3.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召开了一届人大和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在党的十五大上,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在赴大陆探亲、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6.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综合题(共2题)

7.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
材料二 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代表们一致认为,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谁?如何理解“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什么?
8.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1954年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促成“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
(3)材料三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推动这个局面出现的关键事件是什么?除此之外70年代还有哪些重大外交成就? 
(4)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你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选择题(共12题)

9.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0.
在下列四句话中,最能贴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意义的是( )
A.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C.中国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小康社会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1.
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大众创业”“互联网+”成为时下流行的热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放卫星”、“全民炼钢”这些流行语的出现说明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建国初国民经济的发展
C.科技进步使粮食产量提高D.“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12.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一五”计划时期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3.
1955年9~10月,***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此举的目的是( )
A.推进工商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D.推进手工业所有制的变革
14.
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自主权通富裕路,责任制架幸福桥
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D.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15.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在我国经济舞台上公有制经济不再唱主角
④改革开放是引起表中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③
16.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C.经济特区的创立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7.
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后,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澳门回归
D.香港回归
18.
1984年,邓小平曾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以上讲话主要阐述( )
A.在香港设立自治区B.“一国两制”构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人民代表大会制
19.
如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20.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后旧思想文化仍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改革开放前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4.填空题(共2题)

21.
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2.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 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随着对外开放的起步,广东的 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6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