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八年级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076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他划出这个“圈”指的是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3)为什么说1992你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4)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2.
书籍再现历史,《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是围内首部记叙邓小平最后二十年辉煌岁月的纪实作品。请结合下面该书中所节选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历史需要回眸。同样,回眸历史需要距离。一个人、一本书、一篇文章,要经历史的检验考查才看得出其真正价值。1998年北京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畅销书《影响中国
人一个世纪的最重要的文章》,被列入开篇之作的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此文的发表掀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崭新篇章,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于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召开。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三中全会会期虽短,但是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和墨守成规向改革开放的转变。全会发起了推动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宣告了中词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于哪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这场解放运动冲破了哪种思想的束缚,掀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对于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2)请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说一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3)这一会议的召开宣告了哪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2.选择题(共31题)

3.
1951年它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60年代它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它 ”是指 (   )
A.新疆B.西藏C.内蒙古D.青海
4.
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这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B.肃清了反革命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消灭了地主阶级
5.
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 )上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6.
“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消失是(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7.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当年“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受中央政府委派,率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9.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甲、乙两质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经过同一地点.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质点的x﹣t图象如图所示.图象中的OC与AB平行,CB与OA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是(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大亚湾核电站  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2.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将家里皮箱上的铁扣拿下来交给街道办事处,这件事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D.大跃进
13.
追溯历史,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下图人物便是其中之一,他是(  )
A.邱少云B.邓稼先
C.焦裕禄D.王进喜
14.
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被誉为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时代先锋。下列人物中属于此类的是(   )
A.雷锋B.焦裕禄C.黄继光D.邓稼先
15.
“停课闹革命”、“大串联”、“上山下乡”,这些现象出现在(   )
A.20世纪初B.20世纪三十年代
C.20世纪五十年代D.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6.
1953-1956年我国出现下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实行股份制
C.组织生产合作社D.实行公私合营
18.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   )
A.发展重工业.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培养建设人才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19.
文化大革命错误发动的原因是:(   )
A.***对形势错误判断B.党内存在资产阶级司令部
C.林彪反革命集团夺取了中央领导权D.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
20.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A.“九一三事件”B.“四五运动”
C.二月逆流D.五四运动
21.
小李的父亲在读中学时,学校停课闹革命,他参加了红卫兵,这样的事发生在:
A.建国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四五运动时
22.
某地一大宅院门上挂着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初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70年代末
23.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1951年B.1953年C.1954年D.1952年
24.
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   )
A.刘少奇B.林彪C.周总理D.邓小平
25.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6.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7.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8.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大跃进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
C.开辟经济特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
邓小平:“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   )
A.重庆B.深圳C.天津D.大连
30.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
A.国有企业B.农村C.机关D.学校
31.
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带----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带----内地
C.沿海对外开放带——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带----经济特区
32.
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   )
A.马列主义B.***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思想
33.
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党的七大上B.党的八大上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党的十五大上

3.单选题(共1题)

34.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是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农业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1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