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他划出这个“圈”指的是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3)为什么说1992你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4)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他划出这个“圈”指的是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3)为什么说1992你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4)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2.
书籍再现历史,《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是围内首部记叙邓小平最后二十年辉煌岁月的纪实作品。请结合下面该书中所节选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历史需要回眸。同样,回眸历史需要距离。一个人、一本书、一篇文章,要经历史的检验考查才看得出其真正价值。1998年北京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畅销书《影响中国
人一个世纪的最重要的文章》,被列入开篇之作的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此文的发表掀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崭新篇章,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于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召开。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三中全会会期虽短,但是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和墨守成规向改革开放的转变。全会发起了推动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宣告了中词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于哪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这场解放运动冲破了哪种思想的束缚,掀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对于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2)请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说一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3)这一会议的召开宣告了哪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材料一:历史需要回眸。同样,回眸历史需要距离。一个人、一本书、一篇文章,要经历史的检验考查才看得出其真正价值。1998年北京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畅销书《影响中国
人一个世纪的最重要的文章》,被列入开篇之作的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此文的发表掀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崭新篇章,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于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召开。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三中全会会期虽短,但是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和墨守成规向改革开放的转变。全会发起了推动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宣告了中词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于哪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这场解放运动冲破了哪种思想的束缚,掀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对于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2)请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说一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3)这一会议的召开宣告了哪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2.选择题- (共31题)
3.
1951年它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60年代它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它 ”是指 ( )
A.新疆 | B.西藏 | C.内蒙古 | D.青海 |
8.
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受中央政府委派,率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 |
B.林彪 |
C.邓小平 |
D.刘伯承 |
9.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包产到户”的实施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12.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将家里皮箱上的铁扣拿下来交给街道办事处,这件事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 B.抗美援朝 | 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 D.大跃进 |
18.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 )
A.发展重工业. | 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
C.培养建设人才 | 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
22.
某地一大宅院门上挂着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
B.20世纪60年代初 |
C.20世纪70年代末 |
D.20世纪70年代末 |
28.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大跃进 |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 |
C.开辟经济特区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1.
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带----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带----内地 |
C.沿海对外开放带——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带----经济特区 |
33.
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党的七大上 | B.党的八大上 |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 D.党的十五大上 |
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1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