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我派代表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羁绊,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达赖喇嘛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作的讲话》 (1956年)
(1)1951年,“我派代表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的结果是什么?这一结果有何意义。
材料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什么伟大构想?中国政府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20日发表“就职演说”,在两岸同胞最为关注的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问题上,依然采取模糊的态度、回避的做法。……并没有明确接受“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这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并不能为大陆方面和国际社会所信服……
——2016-05-21 12:30:03 中国新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是“九二共识”?
材料四 台湾《旺报》13日发表社论指出,大陆积极制定计划,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为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大开途径,让两岸红利能够普惠于台湾民众,新一波“登陆”热,也警示蔡英文当局,不要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继续一意孤行。
——2017年04月13日13:31 中国台湾网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不利因素又是什么?
材料一 1951年我派代表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羁绊,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达赖喇嘛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作的讲话》 (1956年)
(1)1951年,“我派代表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的结果是什么?这一结果有何意义。
材料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什么伟大构想?中国政府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20日发表“就职演说”,在两岸同胞最为关注的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问题上,依然采取模糊的态度、回避的做法。……并没有明确接受“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这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并不能为大陆方面和国际社会所信服……
——2016-05-21 12:30:03 中国新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什么是“九二共识”?
材料四 台湾《旺报》13日发表社论指出,大陆积极制定计划,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为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大开途径,让两岸红利能够普惠于台湾民众,新一波“登陆”热,也警示蔡英文当局,不要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继续一意孤行。
——2017年04月13日13:31 中国台湾网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不利因素又是什么?
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多次跳跃的强制性变迁之中,周期之短、规模之大皆前所未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1)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反应了我国农村发生了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后,使得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逐渐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材料二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哪一举措的正确性?其中的“社”是指什么?
材料三 1958年的两则新闻报导

材料四 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3)材料三两则新闻报道的粮食产量是否真实?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和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1)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反应了我国农村发生了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后,使得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逐渐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材料二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哪一举措的正确性?其中的“社”是指什么?
材料三 1958年的两则新闻报导


材料四 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3)材料三两则新闻报道的粮食产量是否真实?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和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
新中国的成立也开启了中国法制发展史的新纪元。阅读材料,结合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中国政协网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2)图1中,***在当选的职务是什么?图2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
(3)***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你对此如何理解?
材料三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4)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文献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中国政协网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3)***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你对此如何理解?
材料三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4)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文献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4.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我国“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主要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 “80年代中后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十四大确定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我国“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主要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 “80年代中后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十四大确定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选择题- (共16题)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D.推动了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8.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下列法律文献中,不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D.《义务教育法》 |
9.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B.抗洪英雄 | C.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 D.两弹元勋 |
11.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 )
A.发展重工业. | 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
C.培养建设人才 | 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
12.
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小鲜肉,互联网”成为时下流行的热词,“放卫星、全民炼钢”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史实则发生在( )
A.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A.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3.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4.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15.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实施科教兴国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实施科教兴国
16.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下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
B.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受到压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
C.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
17.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讲话 | B.设立经济特区 |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8.
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
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
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