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蕴涵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可能会折射出某种时代特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甲今年多少周岁?他所说的“历史性的一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问题二: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乙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问题三: 为了让丙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不再重演,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至少两条)
问题四:丁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渊源于历史上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谁?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五: 图中四人准备结拜为“异姓兄弟”,若以年龄排序,谁会是“千年老二”?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甲今年多少周岁?他所说的“历史性的一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问题二: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乙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问题三: 为了让丙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不再重演,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至少两条)
问题四:丁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渊源于历史上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谁?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五: 图中四人准备结拜为“异姓兄弟”,若以年龄排序,谁会是“千年老二”?
2.
歌为心声,言以咏志。一些动听的歌曲不仅提示出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四:“在边远地区、落后的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歌颂了两位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伟人,他们分别是谁?在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我们应该高举什么旗帜“开创未来”?
问题二:运用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
问题三: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九七九年之前,我国“全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在什么会议上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实行什么伟大决策?
问题四:结合材料四,回答:我国哪里的农民最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具体到村)这一作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五: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中A、 C、 D、 ,分别代表哪一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四:“在边远地区、落后的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歌颂了两位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伟人,他们分别是谁?在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我们应该高举什么旗帜“开创未来”?
问题二:运用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
问题三: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九七九年之前,我国“全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在什么会议上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实行什么伟大决策?
问题四:结合材料四,回答:我国哪里的农民最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具体到村)这一作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五:材料五《经济特区示意图》中A、 C、 D、 ,分别代表哪一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选择题- (共27题)
3.
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中共八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4.
“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民来说更不寻常。”2016年5月,在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族群众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西藏自治区设立 | B.西藏和平解放 |
C.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 D.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
6.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B.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成为工业强国 |
D.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
8.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主要含义是
A.取消鞠躬、跪拜礼,人们可以站起来走路 |
B.人民不在受地主、资本家剥削,完全按劳分配 |
C.国家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 |
D.人民获得所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成为主人 |
11.
隔壁老王今年八十高龄,喜欢讲他过去的“光荣史”。以下他讲过的他曾经历过的四件事中,有一件事最不可信。这不可信的事是( )
A.1950年,他们家分得十五亩六分田地 |
B.1953年,他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施工建设 |
C.1959年,他当选上了人民公社的社长,带领全社社员搞生产劳动 |
D.1960年,他办了一个大型家庭个体养猪场,成了村里的暴发户 |
13.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有个小孩把他父亲的铁皮箱给街道干部去炼钢。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在( )
A.土地改革过程中 | B.三大改造中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运动中 |
14.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 )
A.“大跃进”的浮夸风 | B.农业合作化初见成效 |
C.土地改革的成果 | D.土地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
15.
2009年4月3日,影片《高考1977》在全国上映,影片描述一批知识青年面对1977年高考恢复时发生的故事。高考制度虽然在中断了11年之后得到恢复,但这11载光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高考制度中断的历史背景是( )


A.土地改革时期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17.
初二学生正在搜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在做什么主题的史料整理( )
A.政权巩固 | B.曲折探索 | C.改革创新 | D.盛世华章 |
19.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深化了改革开放 | B.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
C.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通过了一批重要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3.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4.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中国粮食大丰收,人均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中国粮食大丰收,人均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2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6.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这句话最完整、最本质的理解是( )
A. 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 B. 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 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D. 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 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 B. 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 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D. 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8.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盛大的进驻仪式。他们的进驻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
A.对港、澳行使主权 | B.向港、澳显示强大 |
C.让港、澳人民放心 | D.对港、澳特别保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