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下列春联体现了不同时期党政府采取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对联回答四个春联反应的农村政策变化的名称是什么?选择任两个事件回答经济政策所起的作用。
(2)春联四采取的措施得益于什么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起点是什么?
(3)综合四副春联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家在制定农村政策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根据对联回答四个春联反应的农村政策变化的名称是什么?选择任两个事件回答经济政策所起的作用。
(2)春联四采取的措施得益于什么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起点是什么?
(3)综合四副春联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家在制定农村政策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综合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2)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五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建设之路”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邓小平“建设之路”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邓小平”?
材料四: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春天的故事》
(4)歌词中的 画了一个“圈”喻指什么?有何特点?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喻指哪一件事?有何影响?
材料五: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请完成下表。
(5)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通过以上材料及对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综合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2)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五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建设之路”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邓小平“建设之路”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邓小平”?
材料四: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春天的故事》
(4)歌词中的 画了一个“圈”喻指什么?有何特点?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喻指哪一件事?有何影响?
材料五: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义 |
建立经济特区 | ① | 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
② | 广州、上海、青岛等城市 |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③ |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5)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通过以上材料及对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4题)
8.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列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一桥架长江南北通畅,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
10.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者采取的不同类型分别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土地改革 |
1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我们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不包括:( )
A.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 B.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
C.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D.要重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
1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商业 ④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商业 ④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4.
歌词“长鞭呀,那个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时 | B.人民公社成立之时 |
C.“一五”计划完成之时 |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时 |
17.
下列事迹属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有( )
①“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
②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
③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④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①“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
②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
③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④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一五计划”、“公私合营”、“中共八大”、“大跃进”、“四人帮”、“大庆油田”等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19.
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2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主要是因为他提出( )
①实行改革开放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实行改革开放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21.
在1978年底召开的某次会议中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①继续实行计划经济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①继续实行计划经济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
A.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B.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
D.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工作的重心 |
23.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D.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24.
下列内容属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的是(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5.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B.***思想 |
C.邓小平理论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