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纪念改革开放36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回顾历史)
(1)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2分)
(总结成就)
(2)“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1分)
(3)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2分)
(展望未来)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1分)
为纪念改革开放36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回顾历史)
(1)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2分)
(总结成就)
(2)“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1分)
(3)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2分)
(展望未来)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1分)
2.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三 时任吉林省省长的韩长赋所作的《沁园春·农村改革》中写道:“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黄土成金,温饱得酬,钟声不灵政策灵。……江淮再度先行,减负担、万众齐欢腾。……莫等闲,鉴古往今来,惟有成功。”
——《人民日报》2005年4月10日第5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这一矛盾的?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小岗村头,土地承包”指中共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这一政策推行和中共的哪次会议有关?
材料一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三 时任吉林省省长的韩长赋所作的《沁园春·农村改革》中写道:“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黄土成金,温饱得酬,钟声不灵政策灵。……江淮再度先行,减负担、万众齐欢腾。……莫等闲,鉴古往今来,惟有成功。”
——《人民日报》2005年4月10日第5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这一矛盾的?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小岗村头,土地承包”指中共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这一政策推行和中共的哪次会议有关?
3.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国现代外交的年代尺,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1)A点处所示的年份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这次会议是怎样一次会议?在会上谁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2)1971年,哪一次外交的重大胜利让图B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取得那些外交成就?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C点处可以标记哪些外交成就?
(4)纵观以上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谈谈你的认识。

(1)A点处所示的年份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这次会议是怎样一次会议?在会上谁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2)1971年,哪一次外交的重大胜利让图B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取得那些外交成就?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C点处可以标记哪些外交成就?
(4)纵观以上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谈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7题)
4.
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它将要消灭整个地主阶级。这件大事应是
A.土地改革 |
B.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
C.抗美援朝 |
D.和平解放西藏 |
5.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的遗体和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会昌烈士陵园。请问我国抗美援朝的是哪支军队?( )
A.中国工农红军 | B.中国人民志愿军![]() |
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 D.中国人民解放军 |
7.
“实行贫富队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上调。以公共积累的名目,过多地搞义务劳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这段话,指出了
A.“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C.反“右”斗争中的失误 |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8.
作家莫言在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场景
A.“大跃进”运动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9.
196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第1版《全国革命人民热烈欢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吐故纳新,搞好整党建党工作,革命已经把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叛徒、内奸、工贼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中的“中国赫鲁晓夫”是指
A.邓小平 | B.周恩来 | C.华国锋 | D.刘少奇 |
10.
“当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开始以后,中央所考虑的,就是推进改造中国农村的第二次革命。”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农村人民公社 |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D.进行土地改革 |
11.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
B.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D.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2.
“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一方针主要用于指导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国有企业改革 |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13.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人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
C.开放青岛等沿海城市 |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4.
“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之路的新起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这些话评述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
15.
1984年,邓小平曾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以上讲话主要阐述( )
A.在香港设立自治区 | B.“一国两制”构想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6.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 D.“一国两制”原则 |
17.
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反华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之声不绝于耳,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国防力量日益增强的不争事实。这里的“不争事实”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军保家卫国的责任 | B.战争年代我军的光荣传统 |
C.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的发展 | D.为反击外国入侵做准备 |
18.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19.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以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改善。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看到国外的世界跟我们原来想的是不一样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了。中国与世界接轨后,引起了国人对国内改革的思考。这对后来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 | B.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
C.中美关系改善的进程 | D.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人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