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抗美援朝,难忘的岁月。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奏出时代的旋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60多年前,当炮兵第1师某连指导员麻扶摇高唱着他写的那首后来与抗美援朝一同永载史册的《志愿军战歌》,与25万名战友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时,他们坚信这一战,不但将捍卫年轻共和国的安全与尊严,而且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次有力诠释。
(1)麻扶摇所在的这支队伍被称为什么?
我们不愿意选择战争,但我们从来就不惧怕战争——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5万万人民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2)“5万万人民”发出的“同样的声音”是什么?
【鲜血铸就的尊严】
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中,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上,处处浸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与热血。
(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儿女?请写出两位。
【鲜血凝成的丰碑】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4)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跨越国界的友情】
2015年3月21日上午10时许,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上,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昨日迎接回国的6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英灵安息。18名礼兵托举着覆盖国旗的烈士遗骸棺椁缓缓走到纪念碑前。6名持枪礼兵守护在棺椁四周,现场庄严肃穆。随着《义勇军进行曲》雄伟高亢旋律的响起,现场来自社会各界的近400人齐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志愿军烈士默哀。

(5)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了怎样的伟大功绩?
【奏出时代的旋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60多年前,当炮兵第1师某连指导员麻扶摇高唱着他写的那首后来与抗美援朝一同永载史册的《志愿军战歌》,与25万名战友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时,他们坚信这一战,不但将捍卫年轻共和国的安全与尊严,而且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次有力诠释。
(1)麻扶摇所在的这支队伍被称为什么?
我们不愿意选择战争,但我们从来就不惧怕战争——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5万万人民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2)“5万万人民”发出的“同样的声音”是什么?
【鲜血铸就的尊严】
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中,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上,处处浸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与热血。
(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哪些英雄儿女?请写出两位。
【鲜血凝成的丰碑】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4)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跨越国界的友情】
2015年3月21日上午10时许,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上,第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昨日迎接回国的6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英灵安息。18名礼兵托举着覆盖国旗的烈士遗骸棺椁缓缓走到纪念碑前。6名持枪礼兵守护在棺椁四周,现场庄严肃穆。随着《义勇军进行曲》雄伟高亢旋律的响起,现场来自社会各界的近400人齐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志愿军烈士默哀。

(5)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了怎样的伟大功绩?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与我国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图一和这一历史事件有着怎样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反革命集团”具体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
(4)以史为鉴,简要概括“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与我国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图一和这一历史事件有着怎样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反革命集团”具体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
(4)以史为鉴,简要概括“文化大革命”这段沉重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2.选择题- (共10题)
3.
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 B.土地改革 | C.抗美援朝 | D.和平解放西藏 |
5.
下图是***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请推断***邀请宋庆龄参加的活动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6.
1970年10月,彭德怀对20年前***作出的某个决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下定,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于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这个“决策”是
A. 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B. 国共合作,共御日寇
C.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 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B. 国共合作,共御日寇
C.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7.
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恩来总理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是
A.朝鲜内战爆发,侵略者越过三八线 |
B.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
C.美国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 |
D.肃清社会主义建设前的外国侵略势力 |
10.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凋敝 | B.土地改革,国家稳定 |
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
11.
下表是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工农业总产值 | 3 967亿元 | 比上年增长9.2%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809.7亿元 | 比上年增长5.6% |
国民收入 | 2 318亿元 | 比上年增长8.3%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
B.“二月抗争” |
C.粉碎了林彪集团 |
D.粉碎了“四人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