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扒掘(jué) 题拔 深恶痛疾(è) 引颈受戮 |
B.匿名(nì) 鲜腴 重峦叠嶂(luán) 巧妙绝伦 |
C.茸毛(róng) 摹画 惟妙惟肖(xiāo) 自出心栽 |
D.要塞(sāi) 凋谢 春寒料峭(qiào) 周道如抵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依旧屹立不动的金字塔无疑成了大家眼中的旷世之作,更是让卢浮宫耳目一新的一大功臣。 |
B.黄大年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
C.他在场内场外待人接物都能熟练地使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做法,令俱乐部和球员都十分满意。 |
D.他所在的夏雨诗社、复旦诗社等校园诗社一扫曾经的“摩肩接踵”,成员已涨至百余人。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气候同自然现象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
B.在刚过去的周末,今年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涵涵每天都在不同的课外辅导班中来回“穿梭”。 |
C.《朗读者》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造成的。 |
D.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一部曾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犹如打仗,会读书就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②如写作,沿海俗语和黄土高坡的拉魂腔不同。
③如工程施工,同样是挖基坑,南方和北方不同,有水和无水不同。
④读书时,对所涉领域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对比总结,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把握形势、谋子更谋势的具体实践。
⑤对比读书法可算一种战法,有利于培养战略思维。
①读书犹如打仗,会读书就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②如写作,沿海俗语和黄土高坡的拉魂腔不同。
③如工程施工,同样是挖基坑,南方和北方不同,有水和无水不同。
④读书时,对所涉领域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对比总结,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把握形势、谋子更谋势的具体实践。
⑤对比读书法可算一种战法,有利于培养战略思维。
A.①⑤③②④ |
B.④①⑤③② |
C.①③②⑤④ |
D.⑤③②④① |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来月中有嫦娥、桂树、玉兔的传说,寄寓了人们更多难以说尽的心灵图景。是什么,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为什么,有关中秋佳节的种种民俗,都与一轮明月有关?圆与缺之说,又______________都值得我们去深层思考。
古来月中有嫦娥、桂树、玉兔的传说,寄寓了人们更多难以说尽的心灵图景。是什么,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为什么,有关中秋佳节的种种民俗,都与一轮明月有关?圆与缺之说,又______________都值得我们去深层思考。
A.包含了很多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
B.包含了多少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
C.包含了不少的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
D.能不包含多少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纵步松风亭下
(4)意谓是如何得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小题3】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有哪两点?请用原文回答。
【小题4】“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中的“熟歇”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纵步松风亭下
(4)意谓是如何得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小题3】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有哪两点?请用原文回答。
【小题4】“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中的“熟歇”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暑门户之文也。”“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巨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剐重要的作用一民间旌哀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主、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戴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匿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骆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敞,以制造匾颇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小题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匾额的起源、匾额的作用、____、____。
(2)匾额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主要有:①____;②_____;③____。
【小题2】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阅读⑥~⑧段,下面对这几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选文说,匾额“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请列举一个并作简要说明。(80字左右)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暑门户之文也。”“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巨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剐重要的作用一民间旌哀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主、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戴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匿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骆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敞,以制造匾颇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小题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匾额的起源、匾额的作用、____、____。
(2)匾额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主要有:①____;②_____;③____。
【小题2】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阅读⑥~⑧段,下面对这几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寸土寸金的都市,很多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改成楼房,在“水泥森林”中,匾额盛景难以恢复。 |
B.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传承必然面临困境,普通人家不再悬挂匾额。 |
C.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影响到匾额行业的生存。 |
D.真正懂匾额的人喜欢的是手工匾额,但机器制匾、3D打印对手工匾额的生存仍形成冲击。 |
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开着电瓶车来车站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腰弯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伟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差距。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留下来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一样。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还要让他每天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地“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他要摘些苦柚让我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打下。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
⑩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像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像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
11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忘不了他的脊背,祈祷着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但是心里始终不能放下。今天,又要到新年了,我还在外面奔波,但是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小题1】文章描写了父亲的哪几次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两次流泪,“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⑩段中“这时我的泪又来了”一句中的“又”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文中提到父亲年轻时候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小题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80字左右)
(材料一)如果我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我的根下腐朽,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有脚,那么我走过的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让我走得更加踏实;如果我能站起来,那么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材料二)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你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默默地读/泪轻轻地流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开着电瓶车来车站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腰弯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伟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差距。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留下来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一样。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还要让他每天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地“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他要摘些苦柚让我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打下。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
⑩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像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像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
11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忘不了他的脊背,祈祷着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但是心里始终不能放下。今天,又要到新年了,我还在外面奔波,但是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小题1】文章描写了父亲的哪几次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两次流泪,“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⑩段中“这时我的泪又来了”一句中的“又”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文中提到父亲年轻时候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小题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80字左右)
(材料一)如果我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我的根下腐朽,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有脚,那么我走过的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让我走得更加踏实;如果我能站起来,那么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材料二)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你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默默地读/泪轻轻地流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0.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八(7)班举行了以“我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读图猜节气)第一小组从手机日历上找出了下面的图片,请你猜猜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图片介绍了与这一节气相关的哪些内容?


(征文悟节气)为了引领同学们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春风映月文学社决定举行“我看节气之美”征文活动。社团经过讨论,征文主要要求有:(1)围绕主题拟写征文,体裁不限;(2)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20行);(3)征文不收纸质稿,电子稿发社团负责人陈芬的电子邮箱:chenfen123@126.com。(4)征文时间: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20日。据此,请你拟写一则“征文启事”。
(读图猜节气)第一小组从手机日历上找出了下面的图片,请你猜猜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图片介绍了与这一节气相关的哪些内容?


(征文悟节气)为了引领同学们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春风映月文学社决定举行“我看节气之美”征文活动。社团经过讨论,征文主要要求有:(1)围绕主题拟写征文,体裁不限;(2)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20行);(3)征文不收纸质稿,电子稿发社团负责人陈芬的电子邮箱:chenfen123@126.com。(4)征文时间: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20日。据此,请你拟写一则“征文启事”。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