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叙写着美丽的篇章。读懂历史人物,并最终得到感悟和启发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周恩来等伟人以其睿智的眼光和非凡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主要贡献。(注意:至少写出两个贡献)
(2)平凡的历史人物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简述邓稼先、焦裕禄做出的不平凡贡献。
(3)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了共同的精神。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
(4)学习历史的最终归宿是感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自己的发展。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和精神,将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1)周恩来等伟人以其睿智的眼光和非凡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主要贡献。(注意:至少写出两个贡献)
(2)平凡的历史人物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简述邓稼先、焦裕禄做出的不平凡贡献。
(3)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人,他们的贡献都体现了共同的精神。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
(4)学习历史的最终归宿是感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自己的发展。上述历史人物的贡献和精神,将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问题一: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哪一事件?说出哪一任务的完成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该任务到哪一年完成?
问题二:结合材料二,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和交通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各写一例。这一时期的成就带来了什么影响?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问题五: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问题一: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哪一事件?说出哪一任务的完成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该任务到哪一年完成?
问题二:结合材料二,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和交通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各写一例。这一时期的成就带来了什么影响?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问题五: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3.
根据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说明材料一中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说明材料二中图3、图4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两个事件两个作用各,
材料一

材料二

(1)说明材料一中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说明材料二中图3、图4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两个事件两个作用各,
4.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面的问题。
(力挽狂澜)
(1)在哪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材料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1993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什么?
(4)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力挽狂澜)
(1)在哪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材料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1993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什么?
(4)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1题)
5.
六十多年前,作家魏巍发表过一篇充满激情.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动报道了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
A.中国工农红军 |
B.八路军 |
C.中国人民支援军 |
D.中国人民志愿军 |
12.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则旧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学的激烈争论,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典型,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该消息反映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农民已经走向共同富裕 |
B.乙:该消息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 |
C.丙:该报纸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鲜明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
D.丁:该消息明显带有20世纪50年代末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
16.
下表中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980年粮食产量 | 5.02亿千克 |
1981年粮食产量 | 6.70亿千克 |
1982年粮食产量 | 7.15亿千克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C.人民公社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7.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B.公社的取消及乡镇政府设置的变化 |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
D.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19.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中国河北雄安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即将崛起。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曾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 B.深圳 | C.广州 | D.厦门 |
20.
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
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
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
21.
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中美关系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中美两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始于( )
A.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
B.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
C.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
D.1978年中美两国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
23.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实际指()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24.
下图是一幅珍贵的新闻照片,名称为《乔的笑》。该人物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地点是联合国大厅。照片反映的历史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万隆会议圆满结束 |
D.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