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 第2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03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9/6

1.选择题(共9题)

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护(hē) 杀(lù) 纳(cuì) 巍巍(chàn)
B.见(piē) 予(gěi) 琅(fà) 赤裸(luǒ)
C.闪(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眼花乱(liáo)
D.箱(qiè) 憬(chōng)    瓦(lì) 片纸字(zhī)
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3.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   修缮,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   呀!
A.是 还是    因为   志得意满
B.或 或 如果   得不偿失
C.不是   而是    假如   金碧辉煌
D.是 还是    如果   得不偿失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5.

动物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

6.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7.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9.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B.④⑤①③②C.②④⑤③①D.③①④⑤②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小题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小题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小题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小题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11.
(题文)课外拓展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小题1】(小题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 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小题2】(小题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小题3】(小题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题4)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小题5】(小题5)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小题6)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小题7】(小题7)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3.名著阅读(共1题)

12.
(题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____,_____(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