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10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3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菡萏    窠巢    咄咄逼人 惊惶失错
B.憔悴    酝酿    截然不同 花团锦簇
C.匍匐    蝉蜕    怪诞不经 不可救药
D.诀别    倜傥    骇人听闻 翻来覆去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一(shà) 蓄(chù) 落(zháo) 然若失(chàng)
B.职(chēng) 临(lì) 静(mì) 堂大笑(hōng)
C.伏(quán) 清(chéng)    塌(tān) 随声附(hè)
D.怪(chēn) 确(záo) 差(qīng) 美不收(shèng)
3.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大量的中性词,因其不带褒贬的色彩,所以可以结合语境,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我真为他骄傲! 他骄傲得不得了。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往往使用敬辞。如用“令堂”称对方的父亲,用“令尊”称对方的母亲。这样称呼显得有礼貌。
C.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等。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

2.字词书写(共1题)

4.
积累与运用
1.请用正楷字体,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1】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小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所寄(_______)(2)奈何忧其坏(_______)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题3】语段(一)中的“晓之者”是如何使“其人”解除担忧的?
【小题4】阅读两个语段,说一说“楚人”错误的根源是什么,他应该学习“杞人”行为的哪些闪光之处。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纪念白求恩
***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事情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几种精神。
【小题2】解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 民 的极端的热忱。
【小题3】文中第③段,作者写白求恩对待技术的态度时,为什么还要写“一班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 请简要回答。
【小题4】阅读文中第④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并说说这种叙议结合写法的作用。
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肉包和香蕉
①肉包和香蕉的味道,曾经充斥在我童年中的某一段时光。
②12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在省城的一家大医院,病情终于得到确诊,医生建议给我做手术。慌忙为我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母亲就离开了。这几个月的奔波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花去大半,母亲必须回去为我筹集动手术的钱。
③病房里尽是惨白的颜色,我的心情愈加沉重。大部分时间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病床上,望着窗外发呆。或许是怕惹我心烦,守在我身边的父亲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我一起沉默。
④只有每天清晨,才是父亲最活跃的时候。他总是早早起床,冲出门去,买回4个肉包,当做一天的饭菜。肉包是小贩们提来叫卖的,数量有限,很多人抢买。我好奇父亲为什么总要去买肉包,父亲抱怨说医院的饭菜味道太怪,他吃不习惯。我的看法倒与他不同。医院的饭菜里有我从没吃过的豆芽菜,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肉制品,香甜可口。所以,每到饭点,我吃饭配菜,父亲吃肉包,配一碗清汤。肉包的味道很浓,经常惹来病房里其他人的小声抱怨,但父亲还是雷打不动地买,雷打不动地吃。
⑤过了几天,母亲筹集的钱寄来了。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父亲只是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什么话也没说。但我能感受得到,父亲是想鼓励我坚强、别害怕。年幼的我对手术难免恐惧,但我努力对父亲挤出微笑,直到他的身影渐渐离我而去。
⑥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回到病房。父亲趴在我的病床旁睡着了。我刚试着动了下身子,父亲就一个激灵坐起来,怜爱地摸摸我的头,问我想吃点什么。
⑦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吃李子、桃子或苹果。李子和桃子是我们县城最常见的水果,我怀念那种味道。而苹果是我很少能吃得到的,一直对我充满诱惑力。但话到嘴边立刻就被我改了——“我想吃香蕉。”我轻轻地对父亲说。我观察过,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李子、桃子和苹果的标价都在每斤3元以上,唯一便宜的就是香蕉,每斤1.5元。
⑧父亲很乐呵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提了一串香蕉进来。虽然我并不爱吃香蕉,但为了帮父亲省点儿钱,此后的20天里,只要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回答“香蕉”。
⑨出院回家后,有一天,母亲要出门买东西,问我们想吃点什么。没想到,我和父亲同时指着对方喊到:“只要不给她(他)买香蕉(肉包)就行!”
⑩母亲一头雾水,而我和父亲只是相视一笑。是的,只是笑,不必要说什么。原来,我和父亲都早已猜透了对方的秘密——我岂会不知道,父亲啃肉包是为了让我能吃医院里的好饭菜;父亲也早就明白,我要香蕉是故意为他省钱。
⑪肉包和香蕉,承载着我们这对清贫父女心有灵犀的默契。很多时候,最深沉的爱,往往无需言明,埋于彼此的心底,默默享受,便已足够。
【小题1】阅读全文,根据内容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父亲雷打不动买肉包吃肉包,________________,懂事的我为父亲省钱理解父爱。
【小题2】“肉包和香蕉”既是文章标题,又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记录了父亲不同的行为,那么画线的语句是否矛盾? 为什么?
【小题4】有人说第⑤段最能体现清贫父女的默契,请结合加点的词说说理由。

6.作文(共1题)

9.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期待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书籍一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读了上面的几则名言,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