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21课 女娲造人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100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7

1.字词书写(共2题)

1.
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______) 奔奔榛榛(______) 开僻(______) 气慨(______) 兴高彩烈(_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 澄澈(______) 灵(______)
起(______) 和(______) 踪(______)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 下一条枯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
睡一睡(________) 疲倦不(________) 妙(________) 光(________)
【小题2】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属于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
【小题4】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小题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男人,往他鼻孔里吹一口生气,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取名亚当(希伯来语,意即“出自泥土”“被造者”)。上帝派他看守伊甸园,只见他一人独居,没有帮手,就趁他沉睡之际,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亚当醒来,看见那女人,高兴地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亚当给她取名叫“夏娃”(希伯来语,意为“生命之源”“众生之母”)。两人赤身裸体,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
【小题1】分别给下面词中加点字注音。
和华(______) 守(______) 体(______) 骨(______)
【小题2】文中的两处括号起 的作用。
【小题3】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
B.人为破坏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迅速。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制造人类的方法。
D.这种产品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小题4】选出下面表述不当的一项(   )
A.“出自泥土”“被造者”“夏娃”“生命之源”“众生之母”这几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B.这是一段“上帝造人”的神话故事。
C.这段《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 是创造人类的始祖。这是人们想象中美好的神话。
D.这段《旧约》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上帝。虽为神话,却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3.名著阅读(共1题)

5.
填空、简答。
(1)______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______和______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______,它详细叙述了______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