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中心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97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3

1.综合题(共2题)

1.
   材料一 见下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列举出在此事件中出现的2位英雄人物。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材料二的文件是那次重要会议上制定的?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什么制度?制度确立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三 建国初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回答:
(3)为改变材料三的状况我国编制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什么计划?是列举出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取得的两项重大建设成就。
2.
农村、农业、农民合称为“三农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实行了一系列运动或政策,对社会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梦想实现)
材料一: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帮助农民实现梦想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基本完成,对我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由分到合)
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说出两点即可)指出1953年国家在农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探索失误)
材料三:小明的爷爷今年82岁了,办了好几个工厂,是滨州有名的企业家,捐资修建了好几所学校。作为千万富翁的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得人的浪费,他常说:“我21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乡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的口号。唉,我怎么看都有些不对劲呢?”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农村的什么失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不高?(说出一点即可)
(新的创举)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立下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情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了支持。
(4)结合材料四,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是什么?对“三农问题”,有何影响?
(5)综上所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19题)

3.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4.
如下图是一张选民证。选民证持证人为王友庆,签发日期为1954年3月21日。这张珍贵的选民证成为(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力见证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有力见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的有力见证
D.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
5.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因为它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C.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建立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7.
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B.抗美援朝
C.解放西藏D.抗日战争
8.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干部、著名学者专家及民主人士等被污蔑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和破坏,有的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走资派”夺取了政权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9.
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0.
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的过渡状态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B.《土地改革法》的制定
C.《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1.
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中共中央委员会B.国务院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
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A. 雷锋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13.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个体生产缩小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 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 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4.
1958年,“左”的错误开始泛滥的表现有(   )
①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
15.
如图所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6.
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A.“一五”计划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7.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8.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析”体现在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20.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 发展乡镇企业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