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5年前,党中央和***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暗痛苦走向光明幸福的伟大新时代。”
(2)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
(3)新中国前,为了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共提出哪一项基本国策?其实施范围?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又实行哪一项战略决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
“55年前,党中央和***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暗痛苦走向光明幸福的伟大新时代。”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答:
(1)“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你认为这一“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2)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
(3)新中国前,为了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共提出哪一项基本国策?其实施范围?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又实行哪一项战略决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3)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4)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春天的故事》
回答:(1)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3)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4)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膏脂;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材料二:邓小平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我”指什么地方?“母亲”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为了妥善解决这个地方的问题,“母亲”采用了哪个科学构想?含义是什么?
(3)“我”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之后又有哪一地方回归“母亲”怀抱?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膏脂;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材料二:邓小平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我”指什么地方?“母亲”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为了妥善解决这个地方的问题,“母亲”采用了哪个科学构想?含义是什么?
(3)“我”是何时回到“母亲”怀抱的?之后又有哪一地方回归“母亲”怀抱?说明了什么?
4.
我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1)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2.选择题- (共21题)
8.
1966~1976年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场浩劫,历史上称之为“文化大革命”,表述正确的一项
A.开始的标志是***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
B.结束的标志是***的逝世 |
C.它是在文化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
D.我们必须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
12.
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
C.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13.
每周一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18.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A.一些野心家、阴谋家的挑动 |
B.党内“左”的思想的发展 |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缺乏经验 |
D.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 |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对这个格局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24.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 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
D. 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 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
D. 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