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99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渎以下材料:
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120周年诞辰。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图1:1951年6月。标题: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图21954年3月。标题: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图31971年11月。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图1,“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这句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含义是什么?
(2)据图2,“战争”和“和平”分别是指什么?你如何看待《时代周刊》所说的“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据图3,美国对“中国人来了”持何态度?为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2.单选题(共28题)

3.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
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学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A.红军战士的长征日记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5.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要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新中国提出的哪一项外交政策与孔子这一思想相契合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方针
D.“另起炉灶”
6.
1972年,促使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促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为了同苏联争霸
C.美国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利益
7.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倡导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建设( )
A. 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表现     B. 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和突破口
8.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9.
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与英、荷等国形成了“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A.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0.
“28年间,柏林墙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倒塌有利于德国的崛起
11.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12.
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    )
A.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C.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
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
13.
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14.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15.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6.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況,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安士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17.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生产力的发展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8.
根据百濑弘教授在《清代西班牙元的流通》中所作统计,从1700到1835年,由西方流入中国的白银迅速攀升,总额为12亿两左右。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
B.白银主要来自美洲
C.中国率先成为“世界工厂”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
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资本主义生产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黄金是哥伦布踏上美洲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20.
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矣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21.
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也去制造这些机器了。”这说明: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B.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22.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23.
下列企业中最能体现洋务运动初衷的是
A.开平煤矿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
24.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请指出B、C表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
A. 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B. 产生;初步发展
C. 产生;进一步发展
D. 进一步发展;初步发展
25.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D.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
2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B.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
C.外国资本官营洋务资本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
27.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管理模式
②克服平均主义
③解放生产力
④改变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29.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为此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施土改B.建立农业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
“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3.选择题(共5题)

31.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查发现,放射性依次先后出现在右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各部分。请根据图写出标号及其所代表的结构名称以及所要求的内容。

32.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查发现,放射性依次先后出现在右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各部分。请根据图写出标号及其所代表的结构名称以及所要求的内容。

33.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34.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35.

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判断对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