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什么意义?
(2)图二中的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各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3)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格局的特点?

(1)图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什么意义?
(2)图二中的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各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3)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格局的特点?
2.
(农村换新颜)
材料一: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一制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下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法律作保障)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政权得巩固)
(5)综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一制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下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法律作保障)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政权得巩固)
(5)综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班同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一组同学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到以下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英文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的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
二组同学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也有许多建设成就,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到了以下两张图片: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什么成就?
(3)“铁人”指的是谁?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请你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一组同学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到以下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英文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的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
图片 | A | B | C |
名称 | | | |
二组同学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也有许多建设成就,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到了以下两张图片: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什么成就?
(3)“铁人”指的是谁?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请你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选择题- (共25题)
4.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方,清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国大典 |
B.土地改革 |
C.三大战役 |
D.南京解放 |
5.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A.土地改革 |
B.抗美援朝 |
C.第一个五年计划 |
D.和平解放西藏 |
6.
历史老师在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是迫不得已,但出兵的结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却是一举两得。”你认为这里的“两得”主要是指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战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障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战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障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9.
刘少奇在某次政协会议上指出:“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而且不允许做的。”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土地改革法》 |
10.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祖国获得了统一 |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C.西藏自治区成立 |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12.
1956年,全国96.39%的农户加了农业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99%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该材料表明我国
A.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
B.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
C.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1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4.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 B.没有制定法律 |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 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
16.
1958年,《红旗》杂志发表文章,号召成立大公社。不久,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这充分反映了
A.平均主义和“共产”风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共同愿望 |
B.国家发展经济毫无计划和目标 |
C.国家在发展经济时没有制定出总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
D.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普遍愿望 |
17.
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两种,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下列对“一五”建设模式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和农业并重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注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D.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 |
19.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D.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21.
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下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城市的改革完全照搬了农村改革的模式 |
B.农村改革带动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 |
C.农村和城市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 |
D.国有企业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
22.
1978年12月22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收音机收听一次关于中国发展命运的重要会议公告,他们听到的是
A.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B.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
23.
下图一文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此文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共八大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三大 |
24.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出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 当地山川俊美,风景秀丽宜人
B.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
C.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A. 当地山川俊美,风景秀丽宜人
B.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
C.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25.
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
26.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
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 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