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观察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分别是什么?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丙人物所说“欲速则不达”,请结合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予以说明。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并写出此事件的具体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延续至今的重要节日?
(5)按年龄大小给甲、乙、丙、丁四个人物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丁>甲>乙>丙 D甲>丁>乙>丙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分别是什么?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丙人物所说“欲速则不达”,请结合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予以说明。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并写出此事件的具体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延续至今的重要节日?
(5)按年龄大小给甲、乙、丙、丁四个人物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丁>甲>乙>丙 D甲>丁>乙>丙
2.选择题- (共52题)
2.
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老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得衣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9.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的遗体和许多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桧仓的烈士陵园。这个陵园里中国烈士所属的部队名称是 ( )
A.中国工农红军 | B.中国人民解放军 | C.中国人民志愿军 | D.新四军、八路军 |
11.
观察下面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中的“魔爪”曾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B.漫画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朱德 |
C.漫画向我们表达的寓意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
D.漫画中铁钳下的“恶人”代表的是以英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
12.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你认为1953年各种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 )
A.土地 农民 新解放区 | B.三八线 “最可爱的人” 邱少云 |
C.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国歌 | D.西藏 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 |
14.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李继德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看见他已经爬到地堡下,他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这段话描述的“奋不顾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是( )
A.邱少云 | B.黄继光 | C.雷锋 | D.焦裕禄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B.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D.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
18.
美国陆军军方战史中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可见这场战争( )
A. 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 保障了土地改革的推行
C. 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 保障了土地改革的推行
C. 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
A.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A.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0.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1.
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中央的会议中说:“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七分人祸”是指 ( )
A.三大改造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土地改革 | D.文化大革命 |
22.
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央从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的八字方针是 (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B.调整、巩固、改革、提升 |
C.调节、巩固、充实、提高 | D.调整、巩固、夯实、提高 |
24.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是我国哪一历史时间段的写照 ( )
A.1949----1956 | B.1956----1966 | C.1966----1976 | D.1978----至今 |
27.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①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8.
1958年6月***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这里主要是钢,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对这一批是解读有误的是 ( )
A.此时***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 B.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
C.反应我党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D.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 |
29.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推动其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33.
下图是1953年4月出版的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
34.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廉价收购 |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C.赎买政策 | D.成立农业互助组 |
35.
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是因为该会议 ( )
A.通过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B.客观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
C.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 D.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
37.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 B.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C.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兼顾 | D.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和法制建设 |
3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对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42.
高考作文题能彰显时代精神,2018年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而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那么,1956年开启的“幸福时代”的含义是
A.新中国的成立 |
B.土地改革的完成 |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
43.
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廿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焦裕禄 |
B.王进喜 |
C.邓稼先 |
D.雷锋 |
4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次大的政策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性质由私有制转专为公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6.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48.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开始进入这一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
B.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49.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50.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2.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5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