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7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2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农业上实行什么建设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3)材料三:中的农村改革“历史性变化”的起点实行的是什么措施?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四:“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5)材料四中,她为实现“帮人类渡过一劫”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
材料五:“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摘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制度?
2.
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因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图表中显示有三次建交高潮。请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出现建交高潮的原因。
(3)材料三中“求同存异”原则是在什么会议中提出的?这一方针的提出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
(4)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成就及所起的作用。
3.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说***应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这个(指研究原子弹、核武器)耗费巨资的东西,并表示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够了。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二:1956年4月25日***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三:原子弹研制摘录

材料四: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史是从1956年2月开始的,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航天事业中取得一些成就;到21世纪初,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1)材料一中苏联对中国研发核武器持什么态度?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提出要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领先世界的两例成就。
4.
围绕“祖国统一”的主题,完成下列各题。
(解读图片)
(1)观察下面两幅“会谈”图片,指出两次会谈解决的问题有何不同之处。

(运用年代尺)下图是“祖国统一大业”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时间轴中①处“提出方针”和②处“形成共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写出其历史意义。
(3)简述我国当前解决台湾问题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选择题(共18题)

5.
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图1、图2两幅图中,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6.
《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行为准则,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面的史实最契合这种精神的是
A.提倡不结盟政策
B.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
与“1971年”“第26届”“五大常任理事国”等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美建交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日建交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
1979—1988年,日本约7成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1980年,对华持亲近感的人数甚至达到78.6%的最高峰值;与之相比,对华持有厌恶感的人数仅占14.7%进入两国建交十周年的1982年,对华持有亲近感的人数为72.7%,首次超越美国的71.4%,中国成为日本民众感情上最易接受的国家。这充分说明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A.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趋向友好
B.日本希望中国成为西方联盟一员
C.民众的思想受到政治家的煽动
D.日本政府对中国崛起的认同
9.
有人说: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将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景。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
A.科技对军事力量发展的重要性
B.21世纪武器装备的趋势
C.中国要加大信息化武器的研发
D.现代武器装备的新特征
10.
政策制定恰当会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下列新中国实行的政策与影响搭配,不正确的是
A.“科技强军”﹣促进我国国防事业发展
B.“863”计划﹣促进“两弹一星”的研制
C.体育制度﹣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D.“双百”方针﹣﹣推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
11.
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创造历史,将成为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
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并成为人民军队的第四个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二炮“指的是
A.海军部队
B.空军部队
C.导弹部队
D.陆军部队
13.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1956年”“制度初建”“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共八大召开
C. “一五”计划完成 D.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4.
下列为某农民在不同年份贴出的三幅春联,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开放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经济特区的设立
15.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因为那次会议,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是党史上伟大的转折。我们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16.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海峡两岸的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17.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包括12集内容,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8.
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如图所示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A. 朋友遍天下
B.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 科教兴国
D.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9.
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北京已保证……在接收后50年内不变更现有经济体系及法律制度”。材料说明香港回归后将( )
A.设立香港经济特区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持资本主义制度D.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0.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21.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是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詹天佑
D.邓世昌
22.
如图是我国2010年2014年网购交易规模变化统计情况(单位:万亿元)。据此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技术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B.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C.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
D.2010年—2014年同我国网购规模逐渐扩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