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部编下册单元测试题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69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9

1.综合题(共5题)

1.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 “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30多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2)、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
(3)、简要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列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春天的故事》歌词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这位老人是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2)“画了一个圈”中这个“圈”在1980年包括哪些经济特区
(3)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
(4)请用一名话评价这位老人。
5.
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简述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蓝鹰标志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代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三: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外称之为“中国模式”,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据此,你认为国外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

2.简答题(共1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请完成:
(1)你知道深圳属于哪个省份吗?
(2)深圳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选择题(共21题)

7.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标志“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重大事件(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C.省批经济特区的建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属于(  )
A.经济特区B.经济开放城市
C.经济开发区D.特别行政区
9.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设立经济特区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实施863计划
10.
改革开放后我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A.农村B.沿海地区
C.内地D.城市
11.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实施“863”计划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农村改革转移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13.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应的图片是(  )
A.B.C.D.
14.  的(  )可以看到
15.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6.香港回归20年来,中央坚守“一国两制”不动摇,携手特区民众积极面对挑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香港的今天更加繁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印证了(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地区是
A.江苏、福建B.安徽、四川
C.广东、福建D.香港、澳门
18.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一国两制B.土地承包
C.设立经济特区D.民族区域自治
19.
80年代前期,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国为实现 “发展起来”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科技兴国,实施“863”计划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D.教育体制改革
21.
80年代前期,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改变材料所述问题,我国所采取的对策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科技兴国,实施"863"计划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2.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4,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原线圈的A、B端接有交流电压u=15 2 sin100πt(V),电流表的示数为1A,则(   )

23.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 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②逐渐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
③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
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4.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主要反映了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政府加大了资源配置力度
25.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是(   )
26.

Students aren't{#blank#}1{#/blank#} (allow) to eat in class.

27.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提出来的。
A. 经济体制改革
B.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C. 对外开放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