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68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3

1.综合题(共4题)

1.
如图所示反映事件展示了新中国发展的历程。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的成长”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超过150字)(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三幅图片内容。)
2.
“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 农民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什么运动?该运动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开展“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当时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农民领取“合同书”为什么兴高采烈?这一政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材料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同时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邓小平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是合情合理的”。文告从中华民族大义出发,联系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分久必合”的历史,说明应当早日结束海峡两岸同胞饱受分裂之苦的局面,倡议国共两党举行谈判,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两则材料均摘自华夏经纬网《破冰1987两岸开放探亲始末》

材料三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台湾老兵为什么会“哭声一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解决台湾问题,国家制订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中,为何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现祖国统一的看法。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中国声音”主要得益于什么原则和方针?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两个重要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显著成绩,与美国等多国建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析材料三,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举办的一个重要国际会议。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选择题(共25题)

5.
***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66年
6.
四大件,即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物品,它是一个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的名词。20世纪50—70年代的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见图)。20世纪80—90年代,新四大件演变为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见图)。这反映出

①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②人们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③文化教育在改革中进步
④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7.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产品统一分配
C.生产集中经营
D.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列各项不属于改革开放新举措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9.
如今,上海、深圳,是中国大陆两个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前者是经济龙头、金融中心,是GDP第一大城、人口最多、最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大城市。而后者则是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的桥头堡。20世纪后期,有一句流行语:“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这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A.自力更生
B.改革开放
C.一带一路
D.民族团结
10.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得以实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D.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
11.
某校八年级同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活动,他们搜集了下列素材: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等,据此判断他们的探究主题是
A.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B.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2.
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内容包括
①全面深化改革
②全面依法治国
③全面发展科技
④全面从严治党
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3.
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某次亚非会议,他提出一项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其中找到治疗疟疾新方法,并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邓稼先
15.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获得了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他被誉为
A.“共和国的脊梁”
B.“最可爱的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农村转到城市
B.由对内改革转到对外开放
C.由工业转到农业
D.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
17.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与下列哪一战争(事件)有关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北伐战争
18.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罗盛教
19.
由于鉴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0.
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当时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
B.有利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我国经济各行业均衡发展
D.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21.
1957年10月,第一座长江大桥(见图)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该大桥坐落在
A.上海
B.南京
C.重庆
D.武汉
22.
20世纪50年代,我国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杨同学对此进行了概括,其中不正确的是
A.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制度: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工业方面: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
D.农业方面:经历了土地私有到公有制度的大变革
23.
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其原因不包括
A.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多年战争的破坏
C.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D.自然灾害严重
2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各条战线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其中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雷锋
25.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新中国造成了最严重挫折,这十年指的是
A.1956年—1966年
B.1965年—1975
C.1966年—1976年
D.1967年—1977年
26.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B.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2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下列各项对“新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28.
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共八大召开
29.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在
A.1988年
B.1990年
C.1999年
D.2001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