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
材料一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开始建立中国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1955年,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材料二1978年~201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201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指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3)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所遵循的基本策略。
材料一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开始建立中国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1955年,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影响。材料二1978年~201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201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指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3)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所遵循的基本策略。
2.
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材料二

(2)材料二两幅图片分别指向了哪两大外交成就?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因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1)据材料一,新中国制定了什么外交政策?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两个外交成就。材料二

(2)材料二两幅图片分别指向了哪两大外交成就?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因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十九大报告
(3)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逐步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你认为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
思想和科技都对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邓小平在1978年9月13日至18日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考察。他说:“我这是到处点火……”时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涨,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万人,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未来手机网民的比例将继续攀升。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邓小平在1978年9月13日至18日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考察。他说:“我这是到处点火……”时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分析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点火”的含义。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涨,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万人,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未来手机网民的比例将继续攀升。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积极影响?2.选择题- (共20题)
4.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防建设上提出了“威慑”战略,即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威慑使对手在面临战争时谨慎从事,以达到遏止战争和控制战争升级的作用。目前,我国承担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A.航母战斗群 |
B.战略支援部队 |
C.火箭军 |
D.陆军 |
6.
1971年11月8日晚上,***嘱咐道:“这次联大以
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所谈的事件是

A.中美关系改善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日建交 |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7.
1986年3月,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发展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863”计划。1997年,中国政府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即“973计划”。这反映了
A.我国制定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
B.我国增加了对重工业的投入 |
C.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
D.我国战略人才储备丰厚 |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A.社会生活的变化 |
B.科学技术的进步 |
C.生产方式的改革 |
D.思想不断解放 |
9.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
A.伤感、思乡、爱国的情感 |
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 |
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
D.渴望两岸早日实现通航 |
10.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A.农村直接选举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民主集中制度 |
D.政治协商制度 |
11.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用的创造性举措是
A.中外合资 |
B.生产合作社 |
C.赎买政策 |
D.没收全部资产 |
12.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理论的提出 |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
13.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
14.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民族自治地区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5.
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有
①实行民主改革
②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建成川藏公路
①实行民主改革
②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建成川藏公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1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使命的是
A.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
B.香港回归祖国 |
C.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
D.澳门回归祖国 |
17.
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写到:“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村
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②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②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19.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答案是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1.
根据下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1984年,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把济南、淄博、潍坊等B地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A. 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 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 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 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1984年,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把济南、淄博、潍坊等B地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A. 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 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 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 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2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