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中央决定开开展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1)据材料一,为了有效地进行土地改革,国家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图一反映了三大改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试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图二和图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哪两个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图中,指出A、B、C、D中 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现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的土地梦; 段的措施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综上所述,在制定“三农问题”政策时应该注意什么或坚持什么原则?
中国,曾经经历过古代的繁华,也曾在近代沉沦,中华民族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独立自主)
材料三 ***最大的功绩,一方面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建国初期,***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壮丽篇章)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2)改革开放后,引领中国最终走向“民富国强”的科学理论是什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哪些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辉煌。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
(1)材料一中“华丽转身”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
——中央电视台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53—1957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材料三:《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3)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可以从中推断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4)《走进新时代》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与“富起来”的分别是谁?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哪次大会上提出来的?
(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曾犯过严重的失误,请举一例。
(7)在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什么?
(8)活动感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写出你最想说的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选择题- (共18题)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年份 | 合作社参加户 | 人均收入 |
1952年12月 | 23户 | 120元 |
1956年12月 | 148户 | 192元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 B.土地改革的完成 |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A.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D.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
C.开展阶级斗争 |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A.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A.解放战争时期 | 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A.开国大典、“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B.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C.开国大典、三大改造的完成 | D.土地改革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 |
A.周跃进、孙建国、钱文革、刘援朝 |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
A.土地革命时期 |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C.“大跃进”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B.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土地改革运动 |
C.“文化大革命”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共七大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A. 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 大力发展重工业
C. 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 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A.土地改革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第一个五年计划 | D.三大改造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