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站起来,废除不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粗暴践踏人权的封建农奴制度,推翻了封建农奴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摧毁了封建领主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是阶级关系及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某法令(节选)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是建国之初的什么重大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的采取在当时有什么重大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这一法令的名称。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站起来,废除不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粗暴践踏人权的封建农奴制度,推翻了封建农奴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摧毁了封建领主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是阶级关系及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某法令(节选)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是建国之初的什么重大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的采取在当时有什么重大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这一法令的名称。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的伟大梦想,新中国社会主义的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其中成功与失败并存,总体来说是在曲折中发展。
材料一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成交显著,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建成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1976年经历了二十年曲折探索,走了不少的弯路,经济发展缓慢。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改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1)材料一中我国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列举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所走“弯路”的各一个史实例证。
(3)据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 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52 | 71.8% | 6.9% | 0.7% | 1.5% | 19.1% |
1956 | 7% | 0.1% | 7.3% | 53.4% | 32.2%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成交显著,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建成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1976年经历了二十年曲折探索,走了不少的弯路,经济发展缓慢。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改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1)材料一中我国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列举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所走“弯路”的各一个史实例证。
(3)据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追根溯源。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2)领导风采。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谁的照片?
(3)农村巨变。下图中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开放窗口。“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2个经济特区的名字。
(5)展望未来。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1)追根溯源。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2)领导风采。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谁的照片?
(3)农村巨变。下图中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开放窗口。“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2个经济特区的名字。
(5)展望未来。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4.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2)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原则称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二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再用两个事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外交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1)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2)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原则称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二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3)请问中国哪一年重返联合国?(4)再用两个事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外交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8题)
5.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1954年《纲要》的内容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历程说明
A.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自治 |
B.少数民族已完全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6.
下面所示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这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洗刷了百年的耻辱 |
B.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
C.“一国两制”的实践是成功的 |
D.“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祖国的统一 |
7.
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廣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九一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
C.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
D.认可“一国两制” |
9.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目前我国形成军队建设的新格局是
A.党统一领导、军委管总、战区主战 |
B.党统一领导、军委主建、战区主战 |
C.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
D.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
11.
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
A.“南优2号”成功培育 |
B.“东方红1号”卫星升空 |
C.青蒿素的发现 |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
12.
“1956年5月26目,陆定一在阐述***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若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不会繁荣的。……”据此推断***提出的方针是
A.“一化三改造”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C.“以阶级斗争为纲” |
D.“一国两制” |
15.
早在1931年,***就说:“它(新中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新中国)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新中国)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预言实现的标志是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
B.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 |
C.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 |
D.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16.
从下面所示的历史图片上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这一现象出现于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 |
B.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 |
C.反映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业发展政策 |
D.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
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时代精神是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
C.改革开放,与时倶进 |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
20.
下表是“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人均产量比较表”。面对表中所示情况,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人均产量 | 中国(1952年) | 美国(1950年) | 印度(1950年) |
钢产量 | 2.37公斤 | 538.3公斤 | 4公斤 |
发电量 | 2.76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
B.贯彻八字方针 |
C.掀起“大跃进运动” |
D.落实改革开放政策 |
21.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7